第12版:艺彩山东·视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弘扬传统文化 延续中华文脉




 中国文化报 >  2014-01-03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传统文化 延续中华文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知行讲堂”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同山大学子交流

    自2007年,济宁曲阜市每年举办世界儒学大会,目前已成为国际化的儒学研究与交流的高端平台。

    日前,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向红在山东大学举办题为《孔子与儒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视察时的讲话精神》专题讲座。徐向红与山东大学100余位学者和年轻学生分享了其领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孔子研究院视察时的讲话精神的体会,还就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评价孔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深刻领会重要意义

    在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和孔子研究院时,徐向红分别用四个“重要”概括其意义。

    徐向红提出,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特别是孔子研究院,在中国文化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是一个重要事件。”曲阜是孔子的诞生地,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习总书记专门来到这里视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在文化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远载入中国文化史册。

    其次,习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习总书记提出的孔子及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的观点,是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极为重要的评价。

    第三,“习总书记在山东和孔子研究院的讲话,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文献。”习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如何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孔子和儒家思想,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如何进一步把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

    第四,徐向红在报告中提出,“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命题,是赋予我们的重大文化使命。”习总书记提出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好中国故事,保持儒学研究的充分话语权,保持在东亚儒家学术圈的主动地位,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评价孔子

    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非常之大,居功至伟。徐向红认为,孔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孔子是他之前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向红说。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华文化做了系统的整理,如史书所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述六经,并传输给后人,使中华文化不仅没有灭绝、散灭,而且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延续了中华文脉,使之薪火相传。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整个文化一片狼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中华文化的文脉几千年没有断绝,孔子居功至伟,这是孔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其二,“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正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特别是做人的道理,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徐向红说,“最简单的就是‘好学’,《论语》里面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个人是这样,家庭是这样,民族也是这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品格,深入到民族精神深处。谦虚好学、彬彬有礼、为人忠厚、待人以忠、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做人的基本道理,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渗透到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和精神标识。

    其三,孔子创造了儒家思想并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和主干,成为中华文化的道统。儒家思想不光包含了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还有治国理念。孔子提出两个治国理念,一个是德治,一个是礼治。“我觉得德治、礼治思想,基本上相当于当代所说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而且形成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整体系。”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其四,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系统的教育思想,也是成功的教育实践者。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后来出现的中国书院体制,就是从孔子杏坛讲学开始萌芽的。孔子以“六艺”育人,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孔子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香火不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与传播

    徐向红认为,加强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首先要系统研究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并不高深,是非常朴素和人性化的,也是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孔子的思想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就像家里的老者一样,他跟你进行对话,教你怎么做人,教你怎么做学问,教你怎么待人接物,教你怎么处事。孔子的形象是一个布衣形象,而非高高在上的帝王形象。    

    第二,要系统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发展。儒家思想不仅仅是孔子的思想,也包括孔子的门生、历史上的大儒以及后人的发挥发展,是非常庞杂的思想理论系统。例如宋明理学的出现,就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吸收道教、佛教思想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当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大挑战,儒家和道家、佛教等进行交流,并从中汲取营养,形成了适合那个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对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还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当今时代如何认识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这是当代学者面对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应该集中回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包括和儒家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走向光明的重大命运转折。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处在世界领先位置,但是近代以来落后了

    国家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国人尝试了很多救国的道路,包括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都失败了。一系列的思想思潮竞相在中国轮番上演,提供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都没有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

    当然,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人类一般规律、社会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在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吸收过程中不断实现中国化。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利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儒家思想中汲取精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推出更多理论创新成果。

    习总书记在讲话里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其中的丰厚文化土壤”,实际上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思想道德理念、规范及完备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两者之间是血脉相连的关系。

    掌握科学思想方法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徐向红对领会习总书记讲话作出这样的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加以继承,其中包含了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不断繁荣发展的文明,是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文明。华夏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基因不断承续下来,而且发扬光大。徐向红称,最能让文化工作者感到自豪的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血脉、文脉、命脉是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是不断延续发展、活态传承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文脉之中。绝不能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民族文化遗产加以全盘否定,不能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丧失信心。

    另一方面也要对五千年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析。历史上遗留的文化遗产纷繁复杂,有合理的民主化精华,也有过时的封建性糟粕,并非所有遗产都要兼收并蓄、全盘接受。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加以批判性扬弃、创造性转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形成我们的先进文化,推动文化新发展、创造文化新辉煌。

    徐向红提出,习总书记曲阜行,实际上就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

    大力传承中华美德

    徐向红认为,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要教育人们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讲究个人道德修养,培养君子理想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准,每天都要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已经颁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是一致的,《纲要》中规定的行为规范和中华传统美德规范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根据时代特征做了提升和概括。我们说的“两个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际上也是精忠报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的时代升华。中华传统美德每日每时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要通过系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地加以强化。

    徐向红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教育已经有机地结合了,这其中包括知识教育和道德实践。现在的孩子从上学就接触很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甚至从孩子还不识字时,家长就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认知。下一步在教育体系中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把中华文化、中华美德系统地、完整地传承下来。另一方面是道德实践,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就是道德实践问题。道德实践要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而且要坚持下去,形成一套道德体系,这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单位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每一个家庭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单元。父母教育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学校也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各个单位也是如此。目前全省广泛开展“四德”教育、创建文明单位,建设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作为个人来讲,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形成君子人格。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

    (本文系本报记者根据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知行讲堂”讲座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