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 子
一冬无雪,北京干燥得要命,北京人只好自个儿想法子去除焦躁,到公园里溜达、换气、健身,是一个不错的老办法——经济实惠。北京南城人最爱去的是陶然亭公园。那园子不仅美,而且有故事。这里长眠着很多故人,却不因此悲戚,相反,好像有一种叫他们死而复生的朝气。有些年,总是有人会大老远地专程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为的是看两个人——石评梅和高君宇,一对英雄的革命者,一对浪漫的情侣,一对传奇的作家,他们在同一个墓碑下同居,至今不离不弃。因为他们的缘故,陶然亭公园在相当市井的南城释放着不朽的文人气息。
很多年没有再去,再去,是为了一个奖项——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奖项,一个连颁奖仪式都非常不响亮的奖项,可是,刚刚好,在陶然亭这座园子里,静静地说服装,说文化,说传承,以及最后吃萝卜、吃馒头,都很舒服。那是2013年12月21日。
这个奖是由中国艺术档案学会颁发的。不为人所熟知的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其实是在民政部注册、由文化部主管的国家一级社团,如今由胡珍任名誉会长。胡珍会长留着跟30年前一样的发型,70岁尚不脱发,顽强的像个学子。30年前他是文化部办公厅主任,后来做过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我曾经一度迷糊着不知叫他书记好还是叫他主席好,后来索性就叫叔。胡叔一直充满活力,但我还是没料到他会颁发一个跟服装有关的奖项,而且那么简朴、地道。
胡珍把大家召集到陶然亭一角,在一个挂满了书法作品、散发着茶香的地方,把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颁奖仪式办成了一个小型而深入的研讨会。这才渐次知道,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是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支持下设立的学会奖,之前认真研究相关著名奖项,比如菲尔兹奖、普利策奖。“认真、严肃、负责任”是中国艺术档案学会设立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的原则,他们希望通过该奖项对中国服装文化传承起到方向性引导作用。
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设3个奖项,分别是中国服装文化传承促进奖、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学术奖、中国服装文化传承设计奖。那日,小型的展示台上分明只摆放了两座奖杯——琉璃的人,墨绿的装,模特一样站立着,低调奢华。原来,2013年度中国服装文化传承促进奖空缺,可见,中国艺术档案学会行事是严肃的。有就是有,没有就让它空缺。
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是为提高中国服装文化传承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而设立的。此奖的被授予者应在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学科理论建设上有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同学科先进水平,或者其有关中国服装文化传承的重要著作被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与同行广泛引用。鉴于此,学会把2013年度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学术奖授予了文化部“九五”重点教材《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的作者、同时也是因《中国女红艺术》一书获得莱比锡图书奖的上海戏剧学院潘健华教授。
潘教授专程从上海赶来,拿了奖就得立刻赶回去。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频繁奔波在京沪两地,为的是能在周末去潘家园古玩市场淘宝,潘教授在潘家园淘到了很多宝贝,后来将宝贝集成出书,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女红艺术》。但接到被授予中国服装文化传承学术奖的电话时,潘教授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会不会是骗子?他没有听说过中国档案学会,他以为按当下的规则你谁都不认识是不可能获什么大奖的。偏偏获了,他感佩中国档案学会的发现及远见。
中国服装文化传承设计奖是为鼓励挖掘我国传统服装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而设立的,此奖的被授予者应在服装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要素并为艺术及产业所利用并受到同行广泛认可,其作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2013年,中国档案学会将中国服装文化传承设计奖授予电视剧《美人心计》、《大清盐商》等十几部影视剧的服装设计师钟佳妮。年轻、时尚的钟佳妮对此十分感激。
当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前主席、著名导演李前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及有关专家出席了颁奖仪式,学会的顾问于干作为穿针引线的主持人实在是功力了得,清华大学化学系出身的他文化得像个人文学者,因此也成就了颁奖活动的学术内涵。
笔者发现,主持人没请司长们发言。学会奖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