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机遇下开始改造古民居,没想到越做越大,“玩”出了一个旅游度假地产项目——德懋堂,这是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强率领团队在安徽黄山耕耘9年、致力打造出的一个“新徽州村落”。现在,德懋堂已逐渐按照卢强的设想,成为一个中国式度假生活品牌,并在更多地方进行复制。
□□本报记者 李婧
地产界常说,建筑要尊重土地的价值,但真正实践起来,理想主义往往会被商业利益所取代。所以,很少有人真正去经营以“慢”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地产项目,更多的是借文化之名去谋求其他利益。但是,北京德懋堂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懋堂”)董事长卢强却是一位“另类”,他原本是一位建筑师,醉心于研究中国古民居的保护,结果“一不小心”成了开发商。他所打造的安徽黄山德懋堂在业界已被公认为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的典范,但卢强说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地产商人,他想成为的是,一位中国式度假生活的提供者。
徽居再生——传统民居的现代化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卢强与安徽的缘分很深,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一直研究徽州古建筑,博士论文的课题也是研究黄山。1995年,在朋友介绍下,卢强来到黄山脚下的丰乐湖,被当地美景所震撼,改造徽居的念头油然而生。
当年,卢强在黄山附近一个未被保护的村落中寻找到3栋破败的传统徽民居,严格按照文物迁建的要求对其异地搬迁,将其放置于丰乐湖景区内,这3栋古民居后来成为黄山德懋堂项目中的会所,重新为现代人服务,这就是卢强所倡导的古民居保护方法——“徽居再生”。
“我们的理念是让它重新活过来,能让现代人享受它、感受它,能够与历史对话。好的古民居改造,一定是与现代生活结合、适于人居,并可继续长期使用的,而不是利用古建筑的剩余价值做旅游经营,却不去解决其‘健康’问题,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卢强说,“古民居保护,要保护其最核心的价值,糟粕的、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部分应当改掉,如现代建筑需要的基本结构安全、保温、隔音、市政基本设施等因素必须要保证。”
卢强这种传统民居现代化的理念,在此后一直贯穿于黄山德懋堂整个项目。他认为,既然是在古徽州核心区域打造这一项目,那么建筑和景观风格必须要融入地域文化,继承徽派建筑的精华,但同时也不能一味仿古,应有所创新。
他开始在一期工程中尝试这种创新,既保留了徽派建筑在入口处典型的门楼,也突出徽派建筑著名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工艺,但当人们进入房间后又会发现,这其实是很现代化的房屋,比如,在面向景观的一面使用大面积落地窗,并将浴缸置于窗口,这是非常具有现代范儿的设计。
一期的18栋房屋推出后,受到业内和市场的认可,一时间黄山德懋堂成为度假地产的一个样板,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二期工程中,卢强并未延续一期的做法,而是在建筑风格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开始尝试现代建筑的本土化。
卢强说:“我们希望人们看到这一建筑时,首先感觉到它是一个当代的建筑,但它又很符合地域的特征。比如,我们在色彩上还保持了古徽州建筑黑白灰三色的搭配,但把徽派建筑典型的马头墙抽象化了,在交通设施和园林设计上也很现代化。但是,在整体上又给人们一个传统村落的感受,比如,我们专门收了老村落的一个禁碑,碑上写着村民之间的约束,水怎么用,树木不能随意砍伐等,这是传统村落里才会有的建筑小品。”
在偶然机遇下开始改造古民居,没想到越做越大,“玩”出了一个旅游度假地产项目——黄山德懋堂从开发到落成历时9年,并在一、二期项目中转换了建筑风格,这种冒险在一般地产项目中是不可想象的。卢强坦言,这期间自己和团队都承受了很大压力,也曾一度在资金、行业属性、管理体系等方面遇到困难,但之所以如此坚持,卢强认为这与自己的建筑师情结有关,希望能通过开发行为给当地的建筑风格带来一些影响,留下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代建筑。
后续服务更重要——以景区规范做文化地产
与一般地产项目开发完、卖完房子就走人的做法不同,黄山德懋堂成立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卢强解释,因为黄山德懋堂既不是简单的住宅项目,也不是单纯的商业开发项目,而是将其当成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所以,物业管理要求很高,包含了常规的物业管理,同时还要为客人提供酒店式的管家服务和私人旅游服务,常规的物业公司达不到要求。
“‘吃饭了……’,(德懋堂的)徽州女服务员的声音远远地传来。这些天,她们很周到地接待我们,与我们的距离保持很舒适的尺度,我体会到徽州女的低调、细腻、真善与智慧。”网友在博客里写道。而挖笋师傅、炒茶师傅与瑜伽老师,都成为这里游客的好朋友。
业主们在回到德懋堂时,也常有新发现,也许是家门口多了几株桂花树,也许一段时间后又多了一个酒吧或栈桥,这些其实都是德懋堂的后续服务。
“文化旅游地产不能简单地与房地产开发画等号。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就一定要明白,绝不能按照房地产的盈利模式来看待它,因为文化旅游地产是打造生活方式,而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可以保证文化旅游地产的价值得到更大提升。所以,不仅要重视产品、硬件设施,更要重视服务的建立和文化的传播,开发商在完工之后不能轻松离开,而是要持续投入精力到整个项目的维护中去。”卢强认为。
文化旅游地产的综合性非常高,不仅前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建设周期较长,更要在后期持续地提供有特色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服务,让所有来此度假的人都觉得舒服。这对于企业而言,在后期管理和与其他行业跨领域合作上挑战都很大,卢强坦言服务管理很难,但他认为这是文化旅游地产必须要坚持的。
同时,卢强强调,一定要从文化旅游地产的角度来看待如何跨领域合作,不要本末倒置。“文化旅游地产所涉及的领域确实很广,但要清楚这些领域都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度假产品而综合在一起,比如,我们在项目中增加了生态农业部分,这种农业的属性是旅游体验性的,而不是以生产为目的的农业,所以没必要完全走入另一个领域,既要广又要能收得住才行。”卢强解释,“我们不是想把地产做成全国第一,或是把生态农业做成全国第一,而是因为做旅游度假必须要有这些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所以才去涉及,我们想做的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中国式的度假生活——专为国人打造
卢强不希望别人把德懋堂局限在地产行业的范畴,而更愿意把它定位为中国式的度假生活品牌——综合了旅游、娱乐、休闲等多方面。
由于工作所需,卢强走访过很多国家,他发现在国内缺乏优质的度假产品时,很多高端人士只能选择出国度假。但是,在国外度假虽然可以满足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却很难获得对这个陌生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其是短期旅游中,游客对异域文化无法深入了解,不断更换旅游目的地只会让他们倍感落寞。
“举一个例子——饮食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吃在度假旅游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饮食在成都、广州等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品位。游客可能会因为怀念一个地方的某种特色菜肴再来此地旅游。”就此,卢强发现了国人对中国式度假产品的深度需求。
卢强通过调研发现,这个市场的客户群庞大而充满活力,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中许多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们反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更深,需要属于自己的度假休闲方式与生活,需要在旅行中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习俗文化获得共鸣。
“比如,我们在进行一个休闲项目的开发时,整个小组常常往乡下跑,感受他们独特的地方气候、生活文化和历史熏陶。现在德懋堂的客人也可以带着孩子来看农作物的种植、体验秋收的欢乐,也可以到农民家庭里看手工艺品的制作,写毛笔字、品尝当地特产……这些都是看似平淡却很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卢强说。
现在,德懋堂已逐渐按照卢强的设想,成为一个中国式度假生活品牌,他希望在更多地方进行复制。当然,复制的只是理念,而非具体的建筑或景观。目前,德懋堂已同时在安徽九华山、福建武夷山和云南丽江泸沽湖开工,卢强仍然坚持了其不惜时间成本的做法,在九华山的调研用了10年多的时间,所任用的主规划师其博士论文题目就是关于九华山的佛教建筑。而在丽江泸沽湖,卢强及其团队从2001年就开始调研当地文化,走访了泸沽湖附近的每一个村寨,并为当地村寨做了很多规划工作。
“我希望打造的产品与地方文化结合得更紧密,能在每一个项目中与当地的老百姓产生良性互动。我们不想把自己完全当做一个外来者或开发者,而是想做他们其中的一分子。”卢强说。
卢强认为,既然在乡村地区打造度假产品,就应该思考如何对当地产生好的影响。首先,把城市的精英人才吸引回乡村,这些人也许不会常住于乡村,但会带来理念和消费,这正是乡村社会所缺乏的。
“个人和企业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是通过我们的项目吸引了几百上千个业主、粉丝或游客来到这些地方,这些人慢慢与当地建立感情,能够带动当地的发展,这样对地方的贡献会更大。”卢强说,此外,城市人到了乡村后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也会对当地有所影响。比如,人们都喜欢原生态的土特产品,那么当地的农民自然就不再用化肥、农药种植作物,而是按照原生态的方法种植,这对当地农民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找回文化自信的过程。
卢强曾去过丽江调研四五十次,他发现现代文明对当地少数民族影响非常大,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其本民族文化受到很大冲击。“现代经济社会对他们吸引很大,外面的生活是他们向往的,我们想做的正是把外面好的生活方式带过去,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有很多优秀之处,重建文化自信。同时,年轻人也可以在我们的项目中找到很体面的工作,那何必还出去打工受苦呢?他在家乡打工,每个人相当于一位‘文化大使’,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游客交朋友,而到北京、上海等地打工,他还要被迫改变自己的民族习俗,他自然会选择留在家乡。由此,这些年轻人慢慢地自然会重视继承、传扬他们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