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鉴藏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精鉴赏而善书画
萧平的绘画样式




 中国文化报 >  2014-01-1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鉴赏而善书画

    《齐白石像》 1995年

    《朝雾荷池》 2002年

    对于“中国画危机论”,萧平答曰:“(画家)不要为了硬让人家说有现代感而违心地装点门面。画家既生活于现代,呼吸的是现代空气,过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其审美要求又怎么可能拘泥于传统?揠苗助长不如水到渠成,现代感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画家简介: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1942年生于重庆,祖籍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曾任职于南京博物院19年。1981年调至江苏省国画院工作,集书法、国画、书画鉴赏、书画史论、书画收藏于一身,作品不拘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画展20余次,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10多家博物馆收藏。出版书画集数十种、研究专著12部。现任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兼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西泠印社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政协书画室顾问。江苏省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                 薛永年

    我国古代有所谓“鉴者不画,画者不鉴”的主张,也许受这种绝对化主张的影响,在当代,虽然中青年国画家辈出,精鉴而善画者却稀如星凤,有之,便不能不想到萧平。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还是1983年,他就受到了美国研究中国画专家兼收藏家高居翰的邀请,与中年书画鉴赏专家杨新联袂访美,蜚声海外。

    萧平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江苏省书画院,在其后的近20年中,一直工作于南京博物院,始而专事创作,继之便游弋于无比精美的书画收藏之中,研习鉴真辨伪,走出了创作与鉴赏并重的治学道路。

    因为他始终从事创作实践,所以在鉴定中理所当然地避免了“望气派”(书画鉴定方法之一)的粗疏肤浅,能够深入到古今各家的笔性(书画诗文中所表现的作者各自的风格特点)中去求索,进而洞察其风格的形成与变化,知其然而穷其所以然,由是事半功倍,眼力遽增。远在20世纪70年代初叶,他执笔撰写的《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徵明书画》就显露了精鉴而博学的锋芒,受到文博界的关注。

    与某些文物行业的鉴定人员不同,萧平善于把辨真赝、断时代、明优劣与画史、画理、画法的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在鉴别研究中理解传统,并以对传统的周详认识理清画法的渊源流变。由画家吴养木绘图、萧平著文的《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便是上述努力的结晶。

    多年来,他不仅创作了构思奇妙的、以六朝陵墓石狮为坐骑的《山鬼》和巨幅山水《牛首春浓》等优秀画作,而且作为江苏省文管会的鉴定专家,他走遍了江淮各地,遍览历史名家作品,鉴别书画数以万计,为发掘和整理书画遗产做出了许多建树。难怪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文革”之后第一次南下归来逢人便说:“我发现了两个人材,浙江有黄涌泉,江苏有萧平,他们对地方名家的认识是我所不及的。”此后,萧平便成为徐邦达的入室弟子。

    书画鉴定的丰富实践,推动了萧平对传统的深入领悟,使他创作才能的发挥有了深厚基础,使他在按个人性情选择传统精粹时得心应手。青年画家华其敏有一段论述给笔者的印象极深。他说,人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往往来源于失去了原作精神的印刷品,以讹传讹,得到了糟粕,失去了精华。萧平得天独厚之处,首先在于他对传统的见解以鉴别原作为出发点,既然已汰去了伪作劣迹,又总是面对原作中的精品去考究,自然容易在传统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一以贯之的精义。南京大学教授吴白匋称萧平“真迹鉴千卷,英光罗一胸”,即是有感于此而发。

    当“中国画危机论”自南京传遍全国时,笔者曾在钟山之麓重见萧平,开口便问:“阁下对危机论有何高见?”他说:“中国画的意象体系具有不息的生命力。在掌握其理法之后,便可在造物和意念间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何危机之有?”笔者问:“难道这个形成于封闭社会中的画种没有局限性吗?”他答:“局限性主要在于作者本身的学识修养,所识浅陋,所养不充,自不能使传统丰富完善,传统是要发展的,以自己的实践完善丰富传统正是现代人的使命。”笔者又问:“那么,你是否认为不需要吸收西方近现代艺术?”萧平答曰:“我在20世纪60年代就喜欢印象派,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中国的意象艺术也有其相通处。关键是能否不着痕迹地消化吸收,而非盲从。”笔者又诘辩道:“痕迹都看不见了,又怎么体现现代感呢?”萧平笑了,答曰:“我看不要为了硬让人家说有现代感而违心地装点门面,画家既生活于现代,呼吸的是现代空气,过的是现代人生活,其审美要求又怎么可能拘泥于古人?揠苗助长不如水到渠成,现代感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在这里,笔者无意评价危机论与萧平不息论的孰是孰非,而是想说:萧平的创作确实身体力行着他的认识。

    萧平是一个书画兼长,山水、花卉、人物并工的多面手。他在精研鉴赏之前,师承傅抱石、亚明,作品中既洋溢着新金陵诸家的生活情味,又流露着笔端聪明,在运用中国画范式且渗入写实主义造型能力上也已远胜古人。在精研鉴赏之后,萧平由于对传统的深入研讨,开始由本师而上溯宋元明清诸家,还因为他雅善书法,善于在书画的联系中相参妙悟,因而别有所见。他的书法幼承家学,以汉隶及孙氏书谱筑基,尤爱行草,取法北宋黄庭坚及明末诸家,追求自然放逸,尤喜在用笔迅疾中出之以清劲跌宕,自成一体。这种书法造诣,使他在许多画家还不能越出写实主义雷池或只追求一笔一画的形式美之际,已对笔墨运动中的抽象表现力有了较多的领悟,认识到中国画的意象美,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画内与画外之间。

    萧平的山水、花卉与人物都各有师承,各成风貌,又渐趋风格的统一。他的山水画融合“宋骨”“元韵”,又取明末诸家之变,且合元代王蒙之“苍”与清代石涛之“润”为一,在一气呵成的笔墨律动中,抒写胸臆,表达情感,但这一切又都紧紧围绕着构筑充溢诗情的意境。或以前人诗句为题,借独特感受而生发新意,或升华现实所感而独具风情,风格灵秀而雅逸。他的花卉画不像山水那么清丽,面目十分豪放纵肆,似乎斟酌于明代徐文长、清代李复堂、清代吴缶庐各家之间,取徐的恣肆、李的磅礴、吴的沉酣,以之不厌烦地描绘荷花,歌颂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他的人物画则醉心于描写自己崇仰的古代文人名士,画法多受梁楷、张风的影响,时而泼墨淋漓,时而寥寥数笔,略形取神,又不太远于写实主义的造型观,画风是率意而疏宕的。

    不少年轻画家,身在中国,却不遗余力地模拟西方现代派艺术。萧平访美归来之后,却从异国作品中更加看到了中外艺术的相通之处与各自的优长,更加坚定了深入开掘传统、广取博收,变化出新的认识。他的绘画也便向着人们所说的“新文人画”方向发展。从近年的佳作中可以看到,他一改宋骨元韵并重的昔日追求,更多属意于元人的情意,极尽笔墨之变,由繁简相间步入简于迹而繁于意,由多少还有一些刻画的痕迹,转向自由抒写。他已经开始将各具面目的山水、花卉、人物统一于清空、灵动、率意而适性的风貌中,追求着淡而厚、实而清。一些出色的作品仿佛均在山泉的荡涤下,从内部放射着隔帘看月、隔水看花般的清光,极大地增加了透明度。这种妙在远近之间的灵秀清逸的新貌,虽未必对观者有多大的触动,却能够给人以舒悦的美的享受。我想,精鉴而善画的萧平,必定会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在艺术上不断拓出新的境界。    

    (原载1988年《萧平书画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