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故纸堆的旧事,何以成传记
警惕网络依赖低龄化
中宣部“好书刊进基层”活动走进河北
湖南集中展示文人书画
江西省文化企业协会成立
恭王府展出连紫华瓷塑精品
长白山积极实施文化战略
先锋话剧版“梁祝”西安上演
让孩子们爱上非遗
“正气之歌”剧本征集获奖名单启事




 中国文化报 >  2014-01-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网络依赖低龄化

    杨朝清

    寒假将至,一些父母开始担忧孩子在假期沉迷网络的问题。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某电视节目录制现场,教育专家提问:“小朋友们,遇到问题,你们一般都问谁?”出乎大家的意料,孩子们的答案并不是“问爸妈”,而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上百度”“上网”。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答疑解惑的首选对象不是爸妈而是网络,这样的期望落差,让许多家长大跌眼镜。

    少儿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早期教育的缺失,致使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社会文化乱象的误导,致使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三是学校教育的单一化、空洞化,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与高压,从而在虚拟世界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在孩子们看来,“神奇”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空间”。在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酣畅淋漓地享受着科技的便利。然而,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必然导致网络“反客为主”,让孩子们成为“网虫”和“网奴”。

    但网络依赖低龄化的“板子”不能全部打在孩子们身上。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孩子;另一方面,一些沉溺于网络的爸爸妈妈,本身就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示范。正所谓“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倘若父母都是“低头族”,孩子如何“独善其身”?

    “不问爸妈上百度”作为一种新现象、新问题,既考验着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水平,又测量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和能力。如何引导孩子们的自控能力,让他们回归现实,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