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运河书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运河缘中国梦




 中国文化报 >  2014-01-16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河缘中国梦
——《运河情缘》诗词楹联书画摄影万米特卷五人展

    《运河情缘》前言 沈海清

    五人合影(从左至右为汪维张、冯和年、戴仲文、沈海清、傅云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潘明月

    1.行草  《江宿》 戴仲文  作

    2.山水画  《高岭飞泉》 傅云芳  作

    3.现代书法  《空》 沈海清  作

    4.行草  汪维张  作

    5.篆书  戴仲文  作

    6.草书  《重上井冈山》 冯和年  作

    7.行草  《无题》 汪维张  作

    8.冯和年展示由他征集的运河情缘万米长卷  作

    9.钟鼎文 沈海清  作

    10.行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冯和年  作

    11.山水画  《境旷神怡》 傅云芳  作

    12.微书  《威德观音》 沈海清  作

    沈海清,1946年生于江苏无锡。1992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1994年担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200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92年荣获“中华博览会”金奖,1995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2002年被授予“江苏省职工自学成才者”称号,2006年荣获“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1983年3月,开始用微书书写《红楼梦》。1986年8月,百米微书长卷《红楼梦》完成。红学家冯其庸为作品题头,著名雕刻家钱绍武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6年,中央电视台与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台对其《红楼梦》微书作品予以专题报道。微书《佛经》被白马寺、灵山祥符禅寺和一些外国寺庙收藏,特别是微书扇面作品被中外10多家博物馆列为藏品。曾著论文《蝇头字初探》。报刊和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报道了“妙手奇人——沈海清”的成长经历和微书作品。201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微书艺术家——沈海清》专辑片。

    冯和年,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横云书画院秘书长。2008年获全国首届孝道文化书法大赛优胜奖。同年发起筹建“和谐中华 和谐地球村 安阳抒怀书画万米长卷”,任筹委会主席。上海世博会期间与17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书法文化交流。曾沿红军长征路进行书画交流活动,作品被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瑞金革命圣地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2010年获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教育成果书法比赛一等奖。

    汪维张,1950年生于江苏常州。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横云书画院院长。曾多次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春联,并获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

    傅云芳,1951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无锡市横云书画院高级画师。上世纪70年代初拜著名画家刘达江为师学习山水画,又得益于蔡光甫、陈冰心、李海陆(李可染侄子)等大家的教诲。书法、国画作品获文化部第二届乡土情国际华人书画精品入展精品奖。花鸟画作品入选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成立25周年优秀作品展。

    戴仲文,原名戴信诚,字欣升,斋名弥素堂。1952年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横云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四、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四届获一等奖),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历届全国展、中青年书展获奖作者作品展等全国重大展览。论文多次在《国展获奖作者谈创作》等刊物发表。2006年12月9日在无锡市文化馆成功举办“戴仲文书法作品展”。出版《戴仲文书法篆刻作品集》、《戴仲文扇面书画作品集》。曾获“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

    无锡是中国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先民傍水而居,水街相依,构成了江南清秀的骨架,历经千年风霜的大运河在城市的血脉中生生不息,也孕育了江南独特的运河文化。冯和年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人文环境,接受着运河文化的熏陶。他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从小就长在运河边,喝运河水长大。

    2013年初,冯和年以他对祖国、对大运河的热爱,由他牵头,由无锡市文联、《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无锡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无锡市国画院、无锡市诗词协会、无锡市楹联协会、江南书画院、横云书画院、无锡市老年活动中心、江阴书法家协会,“安阳抒怀”书画万米长卷筹委会共同发起“感恩运河,保护运河”的运河情缘诗词、楹联、书画、摄影特卷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通过100幅人文地理图片、100幅诗词、100副楹联、100幅图画向世人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及现状,呼唤人们感恩运河、关爱运河。这个倡议很快吸引了全国上千名诗词、书画、摄影、楹联爱好者,得到了无锡地区和全国各地书画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全国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参与者无数,更有九十高龄的耄耋老者,也有小学生。

    在众多参与者当中,无锡市横云书画院人才济济、卧虎藏龙,对运河的热情特别高涨,尤引人瞩目。横云书画院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书画院最初是由三五知己交流书画、畅谈艺术而组建,如今已成为300多位书画艺术家聚贤论作、倾心向学的知名社会艺术团体。其中,省级以上会员占到70%以上,作品门类齐全、风格各异,是江南书画界颇有名气的一支创作队伍。秉承江南山水的灵性,书画院同道们传承江南艺术文脉,寓太湖山水神韵于笔墨挥洒之间,本着“以艺会友,交流切磋,深入生活,面向社会,潜心艺术探索,致力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聚会制度,评点作品,交流创作,尽把诗情寄笔墨,每有才思赋丹青。截至目前已举办的个人及书画联展近30次,出版个人专著和集体作品集近100本,入选由全国美协、全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专业展览50多次,省级入展、获奖百余次。书画院艺术家们在勤耕笔墨之余,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仅为四川汶川地震救灾就捐赠作品148件,受到广泛好评。

    冯和年是横云书画院的秘书长,他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一颗痴迷的心、一生执著地追求、一种全身心投入,是献身艺术最基本的条件。走进冯和年的书房,顿觉古风、雅韵、翰墨飘香。书如其人,他的书法作品藏露有方,枯润相映,章法贯通气脉,运笔沉着稳步,姿态万方而能将端庄洒脱收于一炉,字里行间透着一份睿智的气韵。6年前冯和年退休,退休了的他并没有放弃爱好了一辈子的篆刻字画,而是报名到无锡老年大学继续深造。成为老年大学生的他,更加废寝忘食地见缝插针,每天伏案10多个小时。

    冯和年说:“我写字并不是为了求财争名,而是交朋友的一种方式,也是我获得快乐和灵感的源泉。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在时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只要心不浮躁,就是成功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诚挚敦厚、豁达乐观、执著顽强缘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也是他学书的定力。这种定力在他灼灼的目光中,也在他洋溢自若的微笑里。

    横云书画院院长汪维张生于常州,同样也是一个美丽的运河城市,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汪维张的草书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运笔遒劲有力。“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知书者“观章见阵”。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

    横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沈海清被称为“微书奇人”。他的父亲是个账房先生,每天都要记账造册,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使三四岁的小海清羡慕不已。沈海清年幼时经常到无锡寄畅园看碑拓字,当时他没有拓片工具,就把煤炭砸碎,用煤粉和旧报纸把古代文人的字拓下来,做成自己的碑帖。多年的读帖临摹,使他吸收了各派的精华,能写出几十种不同的字体,并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其中书写特色自称“两分半”,横是一“分”,是顺着写;竖是一“分”,是逆笔法,从下往上写,类似刀刻甲骨文、钟鼎文的写法;点画里面有顺有逆,称为“半分”。

    沈海清的书法以微书最为擅长,字虽小,但力透纸背、精雕细琢。抄写佛经是沈海清在书写微书中的最爱,他练就的功夫已是心手合一,字里行间透着禅定的意味。1983年3月,沈海清开始用微书书写《红楼梦》。1986年8月,67万字的百米微书长卷《红楼梦》完成。

    横云书画院副院长戴仲文的书法以草书及篆书见长。草书独具特色,学古而不泥古,不拘章法,气势磅礴。其草书注重起承转合之流畅,“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如有气在流动,就如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戴仲文的草书艺术结构之美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分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戴仲文的篆书线条婀娜、字形舒展,在笔墨上运用渴笔飞白及焦墨的效果,但并不是一味地干涩,也不是枯槁,而是在苍老中蕴含着生机,又与湿润、洇化、清淡相呼应,两相对比,产生更强烈的视觉效果。

    横云书画院高级画师傅云芳,上世纪70年代初跟著名画家刘达江学习山水画,又得益于蔡光甫、陈冰心、李海陆(李可染侄子)等大家的教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国画山水画、花鸟画多次获大奖。出生于无锡的傅云芳,在运河水和太湖水的滋润下,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尤钟情山水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广,水之渺,蕴涵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傅云芳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理解,用画笔把眼中的崇山峻岭展现在画卷中,布局精巧、意境悠远。欣赏她的山水画,仿佛置身于这片烟波浩渺的仙境之中,连绵不绝的山脉、一望无垠的水面使我们的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用她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用她的胸襟包容着我们,是我们的母亲河。冯和年发起的“感恩运河,保护运河”的运河情缘诗词、楹联、书画、摄影特卷活动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运河的行列中来。感谢冯和年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祝愿这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修建里程最长,纵贯中国南北,孕育着中国军事、经济、历史、传统文化的中国大运河,早日登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