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运河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2013/2014:中国大运河之幸与韵
《诗词中国》:诗性生活的乐土




 中国文化报 >  2014-01-1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词中国》:诗性生活的乐土

    《诗词中国》百集纪录片

    苏州枫桥

    《诗经》

    潘明月 王 丹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反映着中国人鲜活的灵魂,更是运河两岸的诗人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文化方式。如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江南运河畔的寒山寺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即使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此诗不但被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载有此诗,可见这首典型的运河诗之盛名。

    在漫长的岁月里,诗人们正是通过中国的运河把古诗词的文化灵魂源源不断流向全国。在浮躁的社会中,它是人们立身处世、贻养性情的重要文化渊源,有着不朽的价值。由于文言的阻隔,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阅读和理解上的艰难,使诗词难以在大众中得到普及,甚至连启蒙也还达不到。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和网络游戏的冲击,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如今的青少年更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渐行渐远。

    中华诗词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是5000年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诗词中国》以3000年来中国优秀诗词作品及著名诗词作家背后的故事为脉络,沿着历史的脚步,从诗的起源讲起,由远古时期的中国第一首诗歌到《诗经》、《楚辞》;从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从元曲、明清诗词到近现代中国的优秀诗篇,共涉及800余位诗人、1000余首诗词。国家兴亡的思索与感悟,悲欢离合的人生境遇,感人肺腑的亲情与友情,都将通过《诗词中国》的脉络对历史对运河两岸的老百姓作出诗意的诠释,广大观众也将通过诗词的内容和意境在内心获得一份淡然与宁静。

    其实诗词并不是遥不可及、深奥难懂的,其中蕴含的道理无处不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大风歌》、《垓下歌》、《秋风辞》讲述了三位帝王英雄刘邦、项羽、汉武帝的故事,透过展现英雄人物的生平功绩,他们的烦恼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在诗词中体现。他们看似与我们毫无关系,但是他们通过诗词跨越时空与我们相见,我们读到了英雄的内心,从而反思我们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更加珍惜时光,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道路中遇到的一切。

    再譬如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人远隔千里,但明月当空,无疑架起了江南游子与故乡的桥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远在塞外的游子将士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春节前夕,游游古运河,聊聊怀乡情,嘬一口运河水,谈谈怀乡诗,是何等的惬意。俗语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折射出的就是故乡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同一方水土,熟稔的吴浓软语和甜糯的口味孕育出相似的地域性格和心理结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地缘离不开血缘,春节回不了家就只有无奈怀乡。

    怀乡,是一种普世价值,还是农耕民族独有的情思,是血缘的投影。毫不夸张地说,故乡渗透着血亲的感情。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难怪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会成为绝唱。故乡在古诗词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家书则是古人思念故家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写封家书以解思乡之情,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家书”则已进化到用短信、E-mail、 QQ 、微信、 微博代之)。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使广大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受到中华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中陶冶情操、获得教益,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传统修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也为了更广泛的宣传中国运河申遗,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鼓与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儿童部、新华社和中华诗词学会联合拍摄制作了百集专题纪录片——《诗词中国》。出品人为阎宇,总顾问为顾秀莲。他们都热心倾注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上。

    《诗词中国》DVD邀请海内外的中华文化大家、名家作为主讲嘉宾,如王蒙、叶嘉莹、冯骥才、延参法师、刘征、李文朝、阿老、余秋雨、陈铎、苏叔阳、苏士澎、周有光、郑欣淼、姜昆、赵季平、高占祥、袁熙坤、阎肃、盛中国、谢冕、舒乙、韩美林、翟俊杰、于丹、濮存昕等,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为主要形式,融合实景画面、书法、绘画、歌曲、动漫、舞蹈、地方戏曲等多种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创作出卡通精灵“那小宝”带你穿越时空,穿越运河,走进诗词文化的精彩世界,感受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

    《诗词中国》DVD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受众群体,摒弃简单的教与学、讲与听的枯燥形式,打破成规,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和艺术手法与诗词联系在一起,使诗词作品的内涵通过现代影视技术更具感染力、生命力,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通俗性有机融合,让中国诗词走进千家万户,把《诗词中国》DVD打造成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文化精品。在充分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收视需求的同时,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大运河申遗作出积极的贡献。

    《诗词中国》专题纪录片拍摄制作完成后,拟在中央电视台及运河两岸各省市电视台播出,并将翻译成英、法、日等多种语言,通过新华社CNC电视台、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将制作成不同版本的影像制品及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在海内外发行。《诗词中国》专题纪录片还将被各大、中、小学校、文化馆、图书馆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藏,并由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院作为推广读物向运河两岸的中小学进行介绍。《诗词中国》DVD让诗词真正走出文人的书斋,把对于诗词的辛苦阅读变成愉快地欣赏,让诗词成为现代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文化修养。

    《诗词中国》DVD第一部(少儿版)目录:第1—20集,《诗的起源》、《远古的诗》、《诗经》、《大风歌》、《乐府歌诗》、《建安风骨》、《初唐四杰》、《唐诗三百首》、《春江花月夜》、《枫桥夜泊》、《边塞诗》、《李白》、《山水田园》、《黄鹤楼与鹳雀楼》、《竹枝词》、《边塞风光》、《亲情诗》、《送别诗》、《怀乡诗》、《打油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