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在2013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以“好客山东 文化齐鲁”为主题的山东展区受到诸多参会客商关注,参观观众超过20万人次。山东展区既有小型的影音放映场,又有别致的创意灯箱造型,以及鲁绣、剪纸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制作表演,从演艺、动漫、影视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等多角度展示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臻宇指出,得益于网络、通信、传媒等各类辅助行业的发达,文化产品到达消费者的途径变得异常丰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速度。
在2012年9月举办的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东易创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3D、5D流动影院,将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参观客商现场订货20余台。而在2011年,山东广电集团与浪潮集团也签署了全面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合资公司,旨在将山东广电网络变成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的重要基地,并着重发展广电互联网数据中心、媒体云业务以及三网融合应用中心等功能板块。“以文化龙头企业为首的一批文化传统产业支撑起了山东文化产业产值在全国前列的排名。”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锋指出,目前在山东文化产业构成中,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所占比例少,文化产业产值由出版、新闻、广播电视等行业当“顶梁柱”的现象亟须改变。
山东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显世说,山东省目前高度重视文化与相关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较为详尽的规划战略部署。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围绕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定位”,成功构建了古城、湿地和运河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淄博市淄川区依靠当地南部山区秀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书画写生接待行业,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宣传以及众多艺术家、学生的作品展现和口碑效应,目前已有上百家艺术院校、团体将淄川区列为美术写生基地,年均接待10万多人次,写生修学游已成为淄川区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品牌。近年来,依托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等资源,山东各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好客山东”旅游产品。
“对比广东、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中新兴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地位,山东文化产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程臻宇说,加速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融合的支撑,离不开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带来的巨大利润和新兴市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也认为,尽管“十一五”期间,山东文化产业保持年均增加18.79%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距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仍有距离,山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山东省文化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同比增长17.9%。尤其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品牌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3年3月,山东省已拥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2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动漫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主营业务利润70亿元,带动就业10多万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文化产业已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刘显世表示,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初具规模,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将在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大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