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加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
文化山东建设再谱新篇
临沭县:圆自己文化梦 过欢乐幸福年
图片新闻
潍坊临朐县设5个县域非遗生态保护区
山东省图书馆系列活动迎新春
济南市新增两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章丘市将成立龙山文化研究会




 中国文化报 >  2014-01-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沭县:圆自己文化梦 过欢乐幸福年

   本报实习记者  王松松  通讯员  居学军

    编者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作为具有广泛凝聚力和深远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已深深地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历史叙事中,而文化繁荣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新春临近,年味渐浓,为深入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深化“新春走基层”活动,展现宏大时代主题下的文化梦想、春节民俗、文化生活,本报特推出《文化梦·幸福年》策划,重点围绕“文化梦”“幸福年”,以身边人、身边事的细微变化为内容,展开系列报道。

    近日,临沂市临沭县2014年春节期间“文化惠民生·服务在基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清单出炉,22个类别的文化活动在为群众送上丰盛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让临沭县的百姓圆了自己的“文化梦”,过上了幸福年。

    剧团“忙”演出

    临近新年,夜幕降临,临沭县王礼昌的家中灯火通明,屋里不时传出音乐的节奏与百姓的笑声。外面寒风刺骨,活动室里的暖气却热得烫手。

    “看着那些演员在春晚舞台上又唱又跳,就想着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舞台上演节目给大家看。”年轻时候的王礼昌就有一个“春晚梦”,谈及此,他随口一笑,“与梦想扯不上太大的关系,只是一种情结。”然而,就在这几天,王礼昌迎来了实现自己“春晚梦”的机会,“县里请我和我的队伍去参加县春节晚会。”

    今年65岁的王礼昌是临沭县叠翠艺术团团长,排练起节目来,比年轻的小伙子都有活力。此次参加临沭县春晚的节目不仅是叠翠艺术团的“拿手好戏”,还曾多次参加过临沭县的送戏下乡演出,但王礼昌却依然以高标准要求团员,指挥大家一遍一遍地排练,“上春晚是我们团队所有人的梦想,我们不一定要多么专业,但一定要把我们喜悦的心情演出来。”

    在临沭,像叠翠艺术团这样的群众演出队伍有70多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收到了各乡镇的春节演出邀请。“蛟龙镇的文化站站长老早就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年去他们那儿演几场。”临沭县新苗艺术团的领队张君介绍,年关将近,所有单位都准备放假,可文化正是要接受“检阅”的时候。

    百姓“闹”文化

    1月11日晚,石门镇王岔河村文化大院里,50多人踩着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矫健的舞姿驱走了冬日的严寒,欢快的舞曲让静寂的乡村充满活力。

    “我们要好好练习,到镇上参加选拔,跳得好的,还可以参加镇上的春节联欢晚会。”趁着跳舞休息的空闲,村民王玉红说:“以前每到年底,村民不是打牌、串门就是看电视。如今,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县文化局还给村里送了音响,村民都喜欢来这里跳舞,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村子里年味儿也足了。”

    2013年,临沭县文广新局在文化广场、红石湖广场举办了4期广场舞免费培训班,来自全县各村、各社区的1500多名文艺骨干参加了培训,他们充分发挥“种子”作用,带领农民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引发了全县学跳广场舞的热潮。

    “不少镇街都自发组织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老百姓有这样的意愿,我们做好引导和服务就好了。”临沭县文广新局局长王志银表示,现在,临沭县种下的“文化种子”已经发芽,村民的文化热情已经被带动起来了,“他们不单单要看戏,还要演戏。春节期间,老百姓时间富余,节日氛围浓厚,春节自然也就成为老百姓‘闹’文化的舞台。”

    政府“送”福利

    “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和谐社会,幸福之家”……一副副春联被交到郑山街道南古村村民的手中,而刚刚写完一副春联,临沭县书画院的路成亮搓搓被冻得有点不听使唤的双手,继续埋头书写。近日,郑山街道联合临沭县女子书画协会和县书画院组织开展了送书画下乡活动,开启了郑山街道春节系列活动的序幕。

    据王志银介绍,今年春节期间,临沭县系列惠民演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既有深入社区、农村、军营、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的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也将邀请庄户剧团和基层文化队伍到各乡镇送戏,还将开展公益电影放映、图书赠送、春联书写、文艺骨干培训等活动,为城市建设者、基层群众和特殊群体送上丰富多样的文艺节目和文化服务。

    “群众自发组织的演出活动接地气,受欢迎,但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广场舞为主,有些村子因为文化基础薄弱难以组织大型的演出。”临沭县文化馆馆长高娟介绍,政府组织送文化既是对基层文化活动的一种补充,又可以对基层群众文化起到引导作用。

    活动“重”传承

    1月7日上午,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家什声,青云镇李界前村的水泥路上,李长德带着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分列两队,踏着鼓点舞动起来,将“蝴蝶”上下纷飞的姿态,“扑蝴蝶”者忙得不亦乐乎的形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今年82岁的李长德是村里出了名的“舞者”,对“扑蝴蝶”有着深厚的感情。据李长德介绍,1894年,“扑蝴蝶”第一次出现在慈禧60岁大寿庆典上,美轮美奂的舞蹈成为庆典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清朝中后期,“扑蝴蝶”流传至李界前村,并在该村世代相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李界前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蝴蝶舞”村。后来,因多方面冲击,“扑蝴蝶”舞几近失传。

    2007年8月,“扑蝴蝶”舞成功入选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临沭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李长德购置了锣鼓、花棍、布蝴蝶、扇子以及演出服装,重新组织起一支100多人的“扑蝴蝶”舞表演队伍。

    据王志银介绍,今年春节期间,临沭县将开展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该县非遗工作的成果,同时还将组织表演类、传统技艺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和演示活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