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郝庆丰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可没地方去订年夜饭,一切都得自己动手做。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儿,春节前好几天就得准备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了。
那时家里烧煤炉,炉子上的油锅冒着热气,把擀好的面片切成小长条,在中间切两个口,拧一下,放到锅里炸成金黄色的排叉。围着火炉看着面片翻滚,渐渐地变成金黄色,用筷子夹出来放到盘子里,香喷喷的。
除了炸排叉,还要做很多北京小吃。比如,把江(糯)米面蒸熟,擀成片,撒一层炒熟的黄豆面,卷起来做成驴打滚;把江(糯)米蒸熟,用白糖、芝麻、花生做馅,包成拳头大的圆形,做成艾窝窝;白菜用水焯一下,放入烤熟的芥末,密封后放到外边冻起来,做成老北京人喜欢的芥末墩。很多人喜欢打豆儿酱:肉皮、花椒、大料、葱、姜一起放到锅里,直至肉皮煮烂,再放进豆腐干、青豆、腌芥菜头等,凉后有点像肉皮冻。吃饭的时候挖出一块,带着冰碴放到盘子里,看着就凉快,是真正的凉菜。
年夜饭里最大的“工程”要算吃涮羊肉了:买来的羊肉要放在外边冻起来,还不能完全冻透。之后用菜刀一片片地切点片。那时家里的菜刀比较钝,切一会儿就得用磨刀石磨几下。一家五口人吃顿涮羊肉得切上一两个小时。那时用的是铜火锅,除了准备肉片,还得烧炭。在院子里用砖头围个圈,把大块的劈柴点着,烧到七八成的时候把火灭掉,就变成黑色的木炭了。吃火锅时把报纸放到锅子的炉腔里,再放进木炭。从下边点火,然后用扇子猛扇炉口,让木炭着起来。一家人围着火锅涮着肉,还得不停地忙着加炭扇火,其乐融融。
除夕夜吃饺子那是必不可少的。讲究点儿的是肉丸的,一般家庭舍不得吃,就做白菜肉末馅的。更有做成素馅的,用虾皮白菜韭菜排叉做馅。全家人围在一起,擀皮拌馅包饺子聊天,就等着夜里12点饺子下锅了。
那年月,平时很少见油腥,而在春节,四合院里家家户户都会烧鸡炖肉煮鱼,院子里从早到晚飘着肉香,过年的气氛特别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