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楠
新年伊始,各省区市密集召开了新一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截至1月27日,全国31个省区市中,除安徽、海南、湖南将会期安排在春节后以外,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了两会。
综合来看,在新一年中,文化体制改革仍然是各地文化工作的主旋律,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改革”。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具体措施上,各省区市又有自己的新提法和新举措,一些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也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持续深化,激发活力
作为全国两大文化重镇,北京和上海今年都着重提出要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要实现这一点,除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完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外,北京还提出要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抓好核心演艺区、文化保税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促进新兴业态发展。上海提出,要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开放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广西也提出,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弘扬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山西提出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促进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浙江提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甘肃将文艺院团改革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要强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机制,还要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扩大文化采购,提供更好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推进文化惠民,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北京、山西、广东等地都提出要扩大文化采购。北京提出要制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推进区域文体中心建设,扩大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创作精品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山西今年将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陕西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放在了突出位置,表示要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并将启动第二批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工作。重庆将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是该省的一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未来将整合农村文化、远程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文化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中国梦”是一个热词。各地将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海不仅提到要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还特别提出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更好地靠事业成就人、靠机制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让各类人才愿意来上海追梦、能够在上海圆梦。
广东提出,要围绕实现中国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建设文化强省。河南将中国梦和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宁夏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中国梦、宁夏精神凝聚团结鼓劲、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关注乡愁乡情
在提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时,山东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村记忆”。报告说,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据了解,这一工程是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也是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尝试,其重点是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真实性保护。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将选择20个示范项目推进实施,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除山东外,贵州今年将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贵州同步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贵州将推进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