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综合
  标题导航
加强地方戏曲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从“十大集成”到国家民间文化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




 中国文化报 >  2014-03-1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十大集成”到国家民间文化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

    “十大集成”部分成书(资料图)

    李  松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针对我国几千年来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的、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在长期的普查、抢救、收集、整理、编纂、出版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基础性工作,是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文化保护领域一以贯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这项工作之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有长足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和各级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长期耕耘。

    盛世修志成就前无古人的抢救成果

    民间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重视它的整理保护和传承,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从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采诗、采风制度,先秦时代文化典籍中的民俗及口头文学的记载起,见诸历代典籍中的民间文化记载,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接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这方面的工作始终伴随着党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其中,在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当数“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20世纪70年代,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地回春、百废待兴。1979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先发起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其后,文化部、国家民委又先后与中国文联有关协会联合发出关于编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1)、《中国戏曲志》(198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1984)、《中国歌谣集成》(1984)、《中国谚语集成》(1984)和《中国曲艺志》(1986)的通知。至1986年,由文化部牵头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为组织实施领导机构,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等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中国文联有关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全国各地文化厅(局)、艺术研究院所、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各地(州市)、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在全面普查、认真梳理、规范体例、逐级审定、统一出版、资料保存等各个环节展开,学界称之为“十大集成”工程。该工程历时30年,至本世纪初全面出版。每部丛书按行政区划分省立卷(香港、澳门卷在编,台湾卷暂缺),每省(直辖市、自治区)10卷,共计298卷,约4.5亿字。收集相关资料逾50亿字(包括曲谱、图片)。这其中仅以民间文学为例,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基础资源数据库”中对2012年的统计,就有以数字化方式保存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44万则,谚语36万条,歌谣10万余首,可谓洋洋大观。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程,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集体的力量汇聚成民族文化之河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十大集成”工作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许多领导同志以批示、祝贺等方式给予指导。文化部历届领导和相关部门更是在机构建设、组织实施、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但这并不是全部,应该说以吕骥、周巍峙、李凌、孙慎、张庚、吴晓邦、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罗扬等为代表的诸多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北京和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专家学者,以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以往工作基础和当时研究状况、人才状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加之对未来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前瞻性思考,提出设想并亲自参与规划和指导具体工作,才描绘出了现在矗立在世人面前的“文化长城”的早期蓝图。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项史无前例、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全国10余万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足迹遍及广袤草原、高山密林、海疆边陲、农村乡野及城市工矿,进行全面的民间文艺普查、记录、整理、研究,正是他们永不放弃的文化担当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才撑起了这项修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宏伟工程。

    为了完成集成志书资料的普查搜集及编纂工作,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甚至生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主编李国春在采编工作中劳累过度,鼻子时常出血,经医院检查为鼻咽癌晚期,生命最多还有一年,李老不但没有休息,反而安慰同志们:“没关系,医生不是说还有一年的时间,咱们拼命干,力争这一年把书稿编出来。”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终审时,年近八旬的省卷主编鱼讯患严重白内障,他硬是一手握着放大镜,一手捂着重病的左眼,用一只眼睛看完了800万字的手稿,撰写了万余字的审稿意见。《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主编张军,在初审稿时突发大面积心梗,几次下达病危通知,在紧张的改稿工作中,又查出了喉头癌,他在化疗期间仍关心着曲艺志的修改校订情况,说“我希望能活着看到出书。”河南省鲁山县的戏曲志编辑禹瑞祥,查出患了癌症,领导动员他住院治疗,他说“换人一时摸不住气,会延迟了工作。”终至扩散不治,停止呼吸时,放在枕边的是《鲁山县戏曲志》定稿。“我要出院,赶快把稿子发出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总主编张紫晨教授在医院不停地要求着。然而,这位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最终未遂心愿,抱恨而殁。《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主任汪效倚的骨灰盒上放有一本他参与编审的《中国戏曲志》,那是他生前的愿望……

    回顾“十大集成”筚路蓝缕的采编过程,没有“抢救的明星”但不乏先进的群体,没有轰轰烈烈的运动,但坚守中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脊梁。

    国家文化资源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是一项旨在对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出版、研究、利用的基础性系统工程,把流传于民间的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有形的文化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导下,在国家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下,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文化部先后组织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国家及地方立法、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生产性保护的扶持、数字化保护工作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建设,同时在对外文化交流、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和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融合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交流工作,文化保护工作系统性地在国家文化行政层面展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文化部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民族民间文艺集成”为基础,一方面在适时启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百部》,同时集成志书港澳卷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展开。另一方面,自本世纪初就全面展开国家民族民间文化基础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先后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工程”、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拯救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及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项目”及“文化部科技提升计划”等项目的支撑下,积极推进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在标准化体系、元数据体系、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数据库建设及相关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工作。目前中心建设的“中国记忆”文化资源数据库包括传统民歌、传统器乐曲、戏曲、曲艺、民间舞蹈、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谚语、歌谣、传统节日、史诗及叙事长诗等方面数字化资源,以文字、音像、图片和数字化建模等媒介形式保存,总量已接近200万笔。此项工作,也带动了一批艺术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资源发布平台的研发已进入尾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及技术保护措施正在加紧研究。可以期待,在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已经驶入快车道的国家文化基础资源建设工作,必将在文化保护传承和交流创新中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作者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十大集成”相关数字

    10万名编纂人员

    298卷,400册, 4.5亿字

    调查民歌30万首

    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402段

    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108段

    收录器乐曲曲目20698首

    普查舞蹈节目26995个

    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

    收录民间歌谣44941首

    收录民间谚语576546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