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祺琪 罗瑰红
在湖南攸县城东南郊外约6公里的莲塘坳镇有个巨洲村,这里依山傍水,有着不同民族和姓氏的族群。耕读相兼,农副相依,形成了巨洲村悠久的农耕文化。
据清同治《攸县志》和当地谭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谭氏家族的祖先从江西迁址安住在巨洲村(古时称冷水洲)。每年从正月十一至十五,谭氏家族轮流做东(古时称会首),牵头置办探灯物资,组织安排探灯事项。探灯是巨洲村的元宵节民俗,是百姓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平安的庆典方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沉寂了千年的古村落,在去年攸县文化馆摄影专干的《春节民俗:探灯》作品荣获文化部春节摄影作品三等奖,探灯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之后才声名鹊起。省市县100余名摄影艺术家专程前来采风,为攸县的民俗节增彩不少。
走进巨洲村,一座写着“和谐门”的牌坊迎接着远方到来的客人。村子里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福主庙里一些村民在制作探灯,他们将刚从山上砍来的竹子削薄、打磨,编灯篓、糊纸,分工协作,秩序井然;还有一些村民正在听村里一位107岁的老人讲述着探灯的传说;“咔、咔”声,是摄影艺术家们在为村民拍照,镜头前,村民们憨厚的笑脸上充满自信和骄傲。
相传很久以前,天公发怒,降下魔咒。攸茶两县九九八十一天不下雨。水田禾苗枯死,河床干涸。农民无不唉声叹气、心急如焚。有传说云:冷水洲,冷水洲,水是忧来旱是忧。拼死拼活地里干,总是三年两不收。此时,有一船夫说衡山雨水充足,农民丰收。问其故,得知是因为衡山人每年端午划龙舟、元宵探灯拜龙王,龙王受恩回报老百姓所致。
于是,次年,巨洲人出钱出工,从衡山县请来一造龙舟的师傅,姓黄名朝。黄师傅七七四十九天精心制造了龙舟。择了个吉日吉时,在河边祭拜龙王,朝天朝地朝河神叩拜,也就是“开光”典礼。礼毕后黄师傅将龙舟推入水中,即可开始划龙舟。龙舟如箭行驶,村民无不觉得惊奇,大家认为是龙王爷显灵。黄师傅在离开时叮嘱村民要牢记:每年端午必须划龙舟祭拜,农历四月二十八下水,行祭拜礼。端午节傍晚上水,上水时同样行祭拜礼;每年元宵(正月十五)要探灯。具体做法是:做100盏可撑蜡烛的灯笼,饭后围全村走一圈,各家各户也要在房前屋后点上蜡烛。让辉煌的灯火倒映河水。龙王爷感动了,自然就会赐个丰收年。
然而黄师傅回到家中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据说是因为黄师傅龙舟造得太“真”,有传言云:龙舟造得真,师傅必送命。
第二年,村民按照黄师傅的吩咐,一一做到,果然是个丰收年。老百姓欢天喜地,从心里感激黄师傅,并请人做了一尊黄师傅的雕像,放入寺庙,供人祭拜。
探灯就是在“T”字形的长木棒两端扎灯,游灯时用手高举长木棒,其中,走在最前头的第一盏灯叫“头灯”,头灯高约4.7米,头灯的火焰越兴旺越是好 “兆头”。其他灯高约1.25米,探灯灯盏数量也有讲究,加头灯一共要“一百零一” 盏方为吉祥数。自古攸县就有“大年三十晚上的肉,正月十五晚上的火”的说法。村庄的每户人家房前屋后、屋子里、阳台上,都要点上红烛火,有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薪火相传的寓意。
元宵节晚上7时从福主庙出灯,伴随着喧闹的锣鼓声,一支庞大的探灯队伍在弯弯曲曲的村间小路穿行,宛如一条舞动的火龙。各家各户以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供果祭酒的方式迎接灯队,祈求天降吉祥与福禄。一时间村庄里灯火、烟花、烛火映亮夜空,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宁静的村庄热闹非凡。
探灯是巨洲人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巨洲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凝聚着巨洲人坚定的信念,正是这永恒不熄的灯火,才使得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让这方水土的人们同心同德、和谐友爱,整个村庄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莲塘坳镇巨洲村的非遗项目《探灯》和巨田民间音乐《唱插话》,已于2013年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