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术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无形的手:美术馆与策展
商业赞助与美术馆建设
精彩展事




 中国文化报 >  2014-03-1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彩展事

    北海公园一隅(油画) 1921年至1923年 王悦之

武汉美术馆:

    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巡展

    本报讯 (记者李亦奕)由文化部作为指导单位,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巡展”于2014年3月6日至4月6日在武汉美术馆展出,甄选了60多位艺术家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性作品140余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詹建俊表示,这些作品是当代中国油画百年历史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几代中国油画家们辛勤探索的学术成果。据悉,武汉站展览结束后,该展还将到上海、济南等地巡回展出。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概括了馆方对于此次展览的策划:一是最佳作品。展览汇集了中国油画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代表作,例如钟涵先生的《行舟与弃舟》、靳尚谊先生的《一个朋友的肖像》等等;二是全馆展出。本次展览暗含了一定的逻辑顺序,观众会从时间线性的角度看出中国百年油画的发展历程,最后在5号厅通过中国百年油画发展的文献加深了解。三是时间跨度长。展览长达一个月,除周一场馆闭馆外,观众可在开馆时间内免费参观。四是艺术沙龙等活动丰富。相关艺术家、学者针对中国油画百年发展的探讨丰富了展览的学术内涵。

    广东美术馆:

    北京画院藏品特展

    本报讯 (记者王溪楠)3月18日,“北京画院藏品特展”将亮相广东美术馆,荟萃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20世纪中国画大师的近百件绘画精品,这也将成为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

    “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旨在梳理出北京画坛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通过对当时艺术生态的复原,对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追溯与解析,力求诠释与重现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京派”绘画。展览将持续到5月18日。

    中国美术馆:

    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

    本报讯  3月10日至4月27日,“脉脉之思——王悦之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王悦之作品,还展示了徐悲鸿先生当年观“王悦之画展”之后撰写的评论文章。他评赞王悦之的创造“以绢本施油彩,绝为前兹所无”,比照欧陆油画,“高出法国时新派多多”,甚至说到“若欲在马蒂斯前顶礼者,何不对此下跪”。王悦之之子、年逾八十的书法家刘艺用隽秀遒劲的书法书写此篇评论并赋诗为跋,也为展览增添了特别的光彩。

    王悦之,原名刘锦堂,1894年3月出生于台湾台中,1915年负笈东瀛,在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1921年毕业后回到祖国大陆,在京、杭两地美术院校任教,以教学、创作和社会美术活动三位一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文化理想与抱负。他在油画语言上吸收西方印象派之后的风格,融合中国文人画写意手法,成为探索油画中国风格的先行者。1982年,刘艺代表亲属将家藏的王悦之作品悉数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美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