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梦回三峡
美丽天津山海吟
十四妈
净地普陀山
情牵南极




 中国文化报 >  2014-03-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牵南极

    风信子

    最近几年里,我每次看到或听到中国科考队赴南极的消息,都格外关注。比如最近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活动开始后,我就经常关注雪龙号的最新消息。得知雪龙号救助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科考船,并分批次成功转移了五十二名受困乘客,我心里很自豪。当雪龙号自身受困突围不成等待时机再自救的几天里,我心不安。听到雪龙号成功突围后,我心释然。我时常牵挂远赴南极科考的中国队员,并非因为我的亲人是南极科考队员,而是缘于五年前的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队中,我不知道尊姓大名的一位队员,于二〇〇九年二月七日在南极昆仑站给我邮寄了一张明信片,这让我心里感动至今。

    那是二〇〇九年的四月二十二日,我突然收到发自地球最南端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的明信片,我觉得非常惊奇!我没有熟悉的朋友在南极呀!可是收信人地址准确无误,我的姓名清晰易辨,就连邮政编码也丝毫不差!

    从南极昆仑站邮局盖完邮戳算起,这张漂洋过海旅行了七十五天,辗转近两万公里抵达北京和平里东街十八号院,且让我爱不释手的明信片,字体清秀、潇洒、隽永,除了寄信者的签名难以辨认外,其他字都一眼可辨。我收到过上千张明信片,大多已经散失殆尽,然而这一张我精心保存至今。

    第一眼看到这张真正漂洋过海远行近两万公里的明信片,大脑的搜索引擎就高速工作,可怎么都找不出在南极与我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人。在全中国十三亿人中,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开始至今的近三十年里,踏上南极大陆的炎黄儿女总共三千多人。在这些到达南极大陆的中国人里,除了航海专家、飞行专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建筑专家和美食家外,恐怕找不出其他人吧?可以肯定的是,我没有飞行专家、航海专家和地质学家朋友,也没有气象学家、建筑专家和美食家朋友,我在国家机关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认识的人大多都在行政机关,这些人几乎不可能涉足南极。那么,唯有可能的是我工作中接触过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教学、研究、管理的专家,然而,我查询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队员名单,也没有找到熟悉的名字。我反复揣摩明信片上的草书签名体,想知道究竟是哪位远在地球南极的人,心中还惦记我这么一个小小职员,我会把感激永存心底!然而,翻来覆去看,终究难以识别。拿着明信片,请几位同事辨认,也无法认出签名,又请教几位著名书法家寻求帮助辨认姓名,然而依旧无果而终。

    今夜,我难以入眠,心中时时浮现的是神秘莫测洁白苍茫的南极,悠闲自在的企鹅,以及在冰雪里采集数据的华夏儿女。今夜,我写下这些纪念文字,感恩那位我不知道尊姓大名的同胞,在他远离祖国大陆,远离人类群居,身处南极冷源中心冰穹A地带,年均气温零下六十度,氧气含量仅为内陆的一半的南极昆仑站,心中还念着渺小的我。他知道我今生不可能抵达南极,就从南极昆仑站给我邮寄一张祝福的明信片。每每想起此事,都让我心存感激。愿雪龙号的明天更精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