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胡振栋
广东省佛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成绩显著。循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佛山又构建了到2016年建成“文化民生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的宏伟蓝图,谋求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近日,记者来到佛山采访,感受到了佛山文化工作浓浓的民生情怀,看到了佛山文化建设别开生面的新气象,触摸到了佛山正在努力编织的“文化梦”。
坚持文化民生导向
用心体会市民需要
佛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据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介绍,2003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件精神,先后制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多个文件,坚定不移地实施“岭南文化名城”战略,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东涛告诉记者,佛山的城市发展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就是回应市民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10多年来,佛山的文化建设坚定地持续不断地把改善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作为目标,“一切以市民欢不欢迎、需不需要作为考量的唯一准则”。
徐东涛说,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支持文化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没有要求文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或者某一项具体任务的附庸、配合者或随从,也没有要求以某一阶段性的目标作为谋划工作的起点,注重维护文化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年,佛山没有仅仅为拿奖而着意打造一些作品,一些项目也没有仅仅为体现创新而刻意改变。徐东涛说,我们坚持以市民的需要和认可作为最终目标,坚持文化民生为导向,集中资源保障市民对基本公共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满足市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每年11月,佛山都会举办“秋色欢乐节”。这个历史悠久的民俗“狂欢节”,已成为市民热烈欢迎的民俗嘉年华。“秋色欢乐节”通过秋色巡游、秋色赛会等活动,为市民搭建参与的舞台。市民自发制作各种秋色工艺品,还担纲秋色巡游的演出,充分感受欢乐的氛围。每年这个时候,不管刮风下雨,都有六七十万市民参与,不少市民等候两三个小时、排起长队观看秋色巡游。徐东涛说,每年活动结束后,都有各方点赞,也有各种批评,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市民广泛参与、市民成为主角的活动模式,不怕别人认为没有创新,因为这是大多数市民需要的活动。
佛山的文化工作者清醒而务实地认识到,市民的文化诉求比较分散,难以把握。怎么办?徐东涛说,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会。佛山图书馆免收办证押金和“新书借阅服务”的举措,就是佛山文化工作者文化为民、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的最好体现。
在2011年底以前,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时,佛山图书馆会收取50元的押金,作为图书污损、丢失后的赔款。但是从2011年底起,该馆推出了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借阅服务,读者只要刷身份证就能借阅图书,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佛山图书馆还推出了“新书借阅服务”,书商把新书放在图书馆,读者如果看中了某一本书,图书馆就会把这本书买下来,编入馆藏,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这种“你看书、我买单”的服务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徐东涛说,图书馆用心体会读者的需要,让市民零门槛、无障碍地享受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
“寻梦佛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文化艺术夏令营是佛山文化工作者用心服务的另一鲜活案例。为了感谢外来务工人员为佛山建设做出的贡献,2009年起,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每年面向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举办艺术夏令营活动,累计免费为2400多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送上了“文化大礼包”。夏令营不仅给孩子们传授技艺,还免费提供午餐,并带他们游览广州塔等景点,工作非常琐碎。虽然这项活动每年投入几十万元,但徐东涛认为很值,这点钱还不够办一场晚会,但每年都有几百个孩子受益,去年达到了1000多,今年计划扩大至5000个孩子。徐东涛说:“寻梦佛山”让异地外来务工子女感受到佛山对他们的关爱,让孩子们看到父母劳动的尊严与价值,也能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指标 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
佛山是组团式城市,由于各区之间人口分布、经济总量、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麦洁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佛山的文化部门坚持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已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指标。
目前,佛山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行政村定期电影放映实现率、农家书屋覆盖率等考评指标,继续保持或超过了100%的完成率。以基层公益电影放映为例,2013年共放映6186场,完成全年任务的136.74%,观众共计134.79万人次。
麦洁华说,佛山基本实现了市、区、镇(街)、村(居)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禅城区和南海区已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全市6所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专题纪念馆)18个;6所区级以上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33个镇街文化站,29个为省特级站。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约66万平方米,每万人(按常住人口计)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00平方米以上。
通过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佛山不遗余力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013年,佛山市文化馆全年向工业园区、戒毒所等基层或偏远地区推送“开心广场·百姓舞台”流动演出10场,群众精品文艺演出4场,流动画展8场,流动讲座5场,观众人次达1.5万人。佛山市图书馆“南风讲坛·六走进”系列流动讲座开讲10余场,汽车图书馆年内行程近万公里,分别为24个固定服务点和18个流动服务点上门服务共219次,新开通6238人身份证借阅书刊功能和一卡通借阅证,借还图书56130册,“知识送到家门口”的服务理念和做法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
通过这一套文化发展的“组合拳”,佛山的群众文化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据徐东涛介绍,佛山秋色欢乐节、“行通济”、南风讲坛、“魅力佛山·四季情韵”等市、区、镇街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公益性文化服务品牌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年受益群众达千万人次。同时,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博物馆、艺术馆近百家,群众性文艺团体约900个,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展览等超过1万场。企业还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两目标呈现别开生面新气象 五方面推动文化建设新突破
麦洁华说,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GDP总量和人均GDP在全国都很靠前,但是文化影响力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尚有一定距离,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佛山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不足、全市文化发展不均衡等困难。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和相应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没有建立,也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建设步伐还不够协调。
据徐东涛介绍,为继续深入推进佛山岭南文化名城建设,2013年,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随同佛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德良分别赴深圳市福田区和东莞市考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年底前,又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组织了专题学习和讨论。在总结佛山近年来文化建设实践成果、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着手筹划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经过多次研讨及意见征求,找准佛山文化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形成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佛山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文,并将其作为自2014年起未来3年文化工作的重要依托,也体现了佛山市文化部门攻坚克难的决心。
《意见》提出,到2016年,基本实现佛山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两条腿”协调前进,使佛山成为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文化竞争力在省内外具备明显优势的“文化民生之城、文化魅力之城”。徐东涛说,2014—2016年文化建设目标,是未来3年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全力落实的工作规划,是在总结佛山近年来文化建设实践成果、存在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佛山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总体谋划。
《意见》提出了要在5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强化市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作用,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价值,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五是塑造和推广城市文化形象,在增强市民文化自信心、扩大城市影响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为落实以上工作目标,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先后就项目的可行性、所需的经费等召开数次会议加以研究。2月28日,又召开关于落实《意见》相关内容的研讨会,对落实起来确有难度、分工相对还不够明确的项目进一步再明确,扫清了落实《意见》的障碍。同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责任分解和经费安排,下一步,将就加强落实《意见》进行督办,确保目标不落空、项目能实施。“落实《意见》我们心中有数,也做好了各种准备。《意见》文本的落实,将使佛山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新气象。”徐东涛说。
“寻梦佛山”让外来务工子女感受到佛山对他们的文化关爱。
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
理顺“三个区分” 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佛山将从3个层面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进一步区分政府与市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及功能。对于群众普遍性的文化需求和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保障;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通过繁荣文化艺术市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来满足。二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关系。推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合理设定国办文化机构的目标责任,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积极发掘新的服务主题和服务内容。在推进管办分离的同时,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对社会需求响应的灵活性和快速性,最终与政府和市场共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三是立足组团式城市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市级文化部门与区、镇(街)文化部门职责分工。市级文化部门主要着眼于满足群众提高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区、镇(街)文化部门重点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广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近为市民提供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东涛:
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与“三个注重”
2003年以来,佛山市坚持围绕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进佛山文化建设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文化理论指导佛山文化建设实践。
在工作理念上把握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文化民生为导向,在集中资源保障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满足市民个性化文化需求的渠道;二是坚持抓住文化建设领域的重点内容与关键环节,围绕保障市民文化权益和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重点突破;三是坚持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文化建设。
在工作方法上把握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区分两种不同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由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保障,而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则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并由政府加以引导和资助;二是注重将佛山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用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来更好地传承文化资源,提升其价值;三是注重将文化艺术渗透到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去,用更富于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实现文化艺术的价值,同时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完善设施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广度
新对象新主题新途径挖掘服务深度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上取得新突破,是佛山市未来3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意见》提出,要通过完善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网络与流动服务配送体系,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通过发现新的服务对象、设置新的服务主题、开辟新的服务途径,挖掘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为此,佛山将从加快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艺术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当前,佛山正在加快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佛山市图书馆新馆今年上半年开始搬迁,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市文化馆力争2015年底建成开放。市博物馆确保2014年动工,2016年建成开放。佛山大剧院争取2015年投入运营。将琼花大剧院打造成以戏曲艺术为特色的戏剧演出场所。新建或改造市级美术馆。这些设施建成后,佛山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必将进一步提升,如新图书馆将通过丰富的馆藏、先进的服务,升级市民阅读体验,并依托联合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对市民的全天候服务,而佛山大剧院将通过市财政补贴并委托专业剧院管理机构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每年组织演出中外优秀剧目60场以上,并为市内专业和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免费、优惠场次,力争全年合计演出150场以上。
未来3年,佛山将大力实施艺术惠民工程。“魅力佛山·四季情韵”艺术惠民工程将更加贴近百姓,成为提升城市艺术品质、满足市民个性化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佛山将依托高雅艺术展演补贴计划,2014—2015年每年引进高雅艺术展演50场,通过财政补贴和企业赞助,争取使高雅艺术展演票价达到惠民水平。依托佛山粤剧传习所创作排练场地,每年组织粤剧传统大戏、折子戏周末公益演出及面向旅游团体的粤剧专场演出100场。同时,每年排演和承接国内外优秀小剧场话剧30场,市级层面每年为各类文艺爱好者和基层群众文艺团队举办演出100场。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佛山将积极推动文化服务进园区、进企业,包括每年向全市主要工业园区推送文艺演出、展览、讲座60场,汽车图书馆和流动图书车服务每年下基层300次(其中工业园区100次)等。同时,扩大“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受益面,力争2014年市区两级共为5000名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暑期公益文艺培训,并逐年扩大规模。为支持以“佛山创造”为主题的新锐艺术创作,每年举办“艺术品鉴”系列活动50场。此外,还将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开心广场·百姓舞台”公益流动演出、“万家灯火万家弦”粤剧粤曲兴盛工程、“行走佛山”千场公益讲座、展览进基层等活动。
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手段,佛山将加快公共图书馆藏书增长,争取到2016年,达到全市常住人口人均1册以上。完成佛山市数字图书馆全市联网建设,让市民享受一站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继续推进智能图书馆(包括自助图书馆和街区图书自助借还机)建设,到2016年底建成40家。升级电视图书馆项目,通过广电网络使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建设手机图书馆,在全市公共文化场所普设WIFI,推送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信息综合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