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鉴·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 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傅抱石作品鉴定 笔墨特性是关键
无情的抒情
影响中国收藏界经典人物艺术造像揭晓
歌德春拍首推名家手写书稿收藏
北京传是春拍侧重书画精品
艺融春拍主打写实性油画
“嘉德·典亚”亮相京交会
殷保康的水彩画




 中国文化报 >  2014-06-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情的抒情
——张英楠作品印象

    开始的方向(油画) 130×97厘米 张英楠

    耿琨

    张英楠的作品很少局限到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和形式,画面所表达的意图,就像是一个在街上漫无目的的闲逛者,一个冰冷又似曾相识的房间,一个观看许久又突然模糊、反复出现的电影画面,一句妈妈在耳边曾经说过的话,一个缓慢、怪异而又悲伤的梦……

    张英楠从小对画画就有浓厚的兴趣,做幼儿教师的母亲一直很支持他,常带他去单位看订阅的美术杂志,被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作品的美感深深吸引,临摹了很多。而内向的性格也促使他更加沉醉于绘画中,画画逐渐成了他的习惯。张英楠处于比较平静的生活状态,其作品隐喻的表达方式源自他长时间的思考。

    茂密的植物被修整成迷宫版的标准几何体,覆盖了几乎整个画面,并向画面外延伸,只留下缝隙的蓝色,是海水也像是日落后的天空,画面中的人物裸身置于迷宫之中,站在起点的位置……作品《开始的方向》的画面正如张英楠作品中常见的场景。在封闭的空间里,人物通常只能看到背面或藏匿于某处。他们似乎并不期待交流,他们只在乎自己,在乎自己的伤感、温情和憧憬。

    《逝去的时光》、《被遗忘的温度》、《交织的光辉》等作品,仅从名字就令人感到浓郁的诗意和与世隔绝的气质。张英楠绘画中的色彩平面性和构图中惯常出现的水平、垂直的线条,不仅为他心目中的生活世界划定了边界,甚至还强硬地延伸,形塑着生活空间乃至生活内容本身。

    虽然他强调作品中的感性,认为感性先于理性,然而当丰富的感受和抒情一旦到达画面,便变成冰冷的空间和严格的计算,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他独特的绘画。

    艺评人王蕾曾这样评论:面对张英楠的作品,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空间失落感,因为你永远无法到达画面主体存在的空间。你试图进入,进入的只是可供遥望的空间,视线依然深远,自我无法捕捉。在这一时刻,实际上他是在要求绘画是一面镜子,不同的空间转变成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可以被观察和认知的自我。张英楠相信“向死而生”的生死观,他把这句话的深刻哲理引入到了他的艺术价值观中。艺术如同人的生命一样,遵循着从生到死的自然法则。艺术中新的诞生意味着旧的死亡。张英楠就像那个从太阳升起时出发,太阳落山时回到原地的人一样,探索艺术疆界的脚步不管多么贪婪,最终都会归属于那一小块真正属于他的地方。

    艺无止境,对自我精神与纯粹的追求永不满足。张英楠只需要一小块属于他的地方,表达感悟,宣泄人生,这一小块属于他的地方就是绘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