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访民情·送文化”,重庆江津百姓乐享文化
挖掘文化资源是繁荣当地文化的关键
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在京首演
常熟白茆山歌节展原生态之美
图片新闻
广西防城港:京族特色文化回归民间
安徽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培训会
山东培训剧场运营管理人才
四川开通非遗主题网站
深圳福田地铁文化节启动
北京首届动漫剧场演出季将启




 中国文化报 >  2014-06-1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文化资源是繁荣当地文化的关键

    马长军

    节俭令颁布后,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不过来的公司面临寒冬。如影响颇大的《同一首歌》最辉煌的时候演出费达到8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地方政府和企业支付。

    政府不是不可以为文艺活动买单,不过笔者认为,与其花数百万元请明星演出,不如更好地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努力激活本地文化娱乐,更长远地造福当地群众,给当地带来更有潜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何激活普通城市、甚至小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个问题背后应该追问的是,城市的文化潜力依托于怎样的文化资源?

    就笔者所居住的县城而言,由于基础设施的欠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县城的确有为难之处。但是其根本之处仍在于,县城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比如,艺术培训班五花八门,节假日培训班里挤满了学生,各个单位和部门擅长各种文艺的人才也不计其数。但除了一些以招生、招商为目的而举办的广告性质的公开演出外,县城里几乎没有更多的文艺活动。文化资源的匮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政府有钱请明星搞公益演出,何不邀请本地文艺人才多组织几次公开演出?一个地域的文化气氛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要靠当地的文化人才来烘托,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当然也要靠当地人来提升,生于斯的居民,其文化素质也应该是在当地的文化熏陶中提高的。因此笔者认为,运用资金切实开发好当地的文化资源,远比请来明星更有助于提升一个地方的文化形象。

    打着公益招牌的商业化运作确实应该刹车了。如果政府把公款用于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让艺术回归百姓,为当地群众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活地方文化生活,繁荣地方文化产业,逐渐使各种文化娱乐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无疑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