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锋
2001年9月,深圳市罗湖区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并于2005年和2009年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两次现场复查。日前,罗湖区又将迎来文化部全国文化先进区的抽查。近年来,罗湖区坚持“创新开路、质量至上”的工作理念,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努力打造深圳质量先行区,全面建设更繁荣、更文明、更幸福的新罗湖。
深入实施文化强区发展战略
近年来,罗湖区把文化建设纳入《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罗湖区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总体方案(2013-2015年)》、《罗湖区文化事业创新发展计划》,部署具体举措,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以此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建立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基础上,罗湖区财政补贴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罗湖区通过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途径,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贴等方式扶持辖区700个文艺社团。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全区扶持、采购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并取得良好的综合效应。同时,为更好地做好罗湖区文艺社团扶持工作,罗湖区于2012年制定了《罗湖区群众文艺社会团队扶持与审核暂行办法》,并于2013年修改为《罗湖区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扶持办法》,支持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文化事业从来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为进一步营造政府支持的政策环境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辖区文化建设,罗湖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承办文化活动,先后联合辖区珠宝、古玩、动漫、礼品等有关企业举办了“缤纷五月”罗湖青工文化节、社区广场文化节、粤剧周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罗湖区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未来5年罗湖区文体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全面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的同时力争实现文体场馆运营公益化。此外,罗湖区文化品牌“09剧场”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虽然演职人员大多不是在编人员,但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打造的“剧说系列”品牌,深受居民喜爱。
品牌特色显著,文艺社团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罗湖文体社团得到了长足发展,社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2007年的358个发展到如今的近700个,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另有文化协会9个、体育协会11个。每年有近20家社团在深圳市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标中中标,承办文化活动场次达80多场,受益人数达20余万人。这些社团是罗湖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力军。
罗湖区的社团不仅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引领者,而且在全国、省、市各类舞台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中罗湖小品艺术团、凤凰女子合唱团、百仕达皮影艺术团、深圳市(南湖)粤剧粤曲学会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近700支文体社会团队,每年开展文化活动场次达到2000多场。为了发展群众文体社团、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社区文化水平,罗湖区不断加大激励扶持力度,以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的机制,对各类社团,从管理和指导、活动场地保障以及经费扶持方面给予“三倾斜”的大力扶持,充分激发社团的活力与创造力。
罗湖区大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十大文化品牌系列,包括深圳水彩画双年展、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粤剧节等。公益文化品牌09剧场的演出团队依托罗湖区文化馆,在不增加任何编制和经费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购买和社团扶持等方式,不仅给群众提供了优质文化服务项目,而且为优秀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不养人,办好事”的目标。今年3月28日,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称为“接地气、正能量”楷模的小品“军哥剧说”系列在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迎来第100场演出。“军哥剧说”系列俨然已经成为罗湖区乃至深圳市最响亮的公益文化品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体制外从业者成为09剧场戏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撑起09剧场的创作和演出,而这也是罗湖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正是因为这种创新,今年年初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率中国剧协调研组前往体制外戏剧从业者较多的深圳调研,重点考察了深圳罗湖区的戏剧活动,并对罗湖这种创新表示肯定。
作为与香港接壤的罗湖,这里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首要通道。在艺术团体走出去方面,罗湖区通过承办深圳粤剧周、深圳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增进了对港澳台的文化工作交流。2013年12月10日,深圳水彩画双年展在罗湖区开幕,来自55个国家与地区的2825件参赛作品以及展览国际化的评选阵容更是刷新了我国举办该类展览的多项纪录。如今,正当水彩画双年展全国巡回展之际,一场国际性、艺术性、品牌性、群众性的世界摄影艺术盛会又将在罗湖区政府的支持下孕育而生。据记者了解,由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市文联、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首届深圳国际摄影周”将于2014年10月至11月在罗湖举行。摄影周的最主要活动——首届深圳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更是得到了国际影艺联盟(FIAP)、美国摄影学会(PSA)和加拿大摄影艺术协会(CAPA)三大权威机构的认证,所有在本赛事中入选的成绩,均作为积分计入美国摄影学会(PSA)的“星标系统”进行星级申请和年终排行榜,也均计入国际影艺联盟的名衔申请。目前摄影艺术展览已经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征集摄影作品。
建立线上线下公共文化网络
罗湖区秉承“不比规模大小,但显文化特色,力求便民利民”的原则,逐步完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小而精,多而全”的罗湖特色。区文化馆新馆在2011年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评估定级活动中,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文化馆”,2013年被评选为广东省十佳文化馆。区文化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开展丰富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并联合区图书馆,开设“道德讲堂”,讲授传统道德经典;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居家学堂”,通过讲座和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居民文明生活习惯。罗湖区通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预留文化空间、合作共享资源等措施,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如新成立的罗湖美术馆,由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罗湖文化公园,按照“不另设机构、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经费”的“三不”模式进行运营,每年举办高水准的公益文化活动超过30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全国首个由区级党委政府创建、立足社区、面向居民、以交互式论坛为主要互动平台的社区网站——“罗湖社区家园网”正式上线。相比于线下公共文化设施的逐步健全,线上“家园网”火热依旧,联动效应成果明显。每天超过10万人次的点击率,在“家园论坛”里,记者看到,网民的发帖之多、回复率之高,使“家园网”被誉为罗湖区的“网络民意直通车”。据了解,“家园论坛”覆盖了全区10个街道、83个社区和700多个小区。正是有了这样方便的渠道,颇具罗湖特色的“文化超市点单”才能进行得如火如荼。罗湖区文体局局长廖晓表示,“文化超市点单”是区级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前,要在家园网上接受居民的点单式考验,根据点单量的排名高低选择进社区的活动。“此外,罗湖区还通过完善监督、评审机制,将更多的文化产品纳入文化超市,同时探索将文化采购归入点单式服务进行监管,有效防止采购文化项目滥竽充数。
发展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
罗湖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培育和发展内容丰富、健康规范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文体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分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自2002年成立后,从事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执法编制由最初的16个扩充至23个,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辖区210家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安全生产评估,全面排查场所安全隐患,并培训场所从业人员,指导场所建章立制,有力地促进了罗湖区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
近年来,罗湖区坚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了5个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十二五”以来,罗湖区坚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着重在提质增效升级上下大力气、出实招:先后出台了《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罗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细则》。2013年,罗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8.39亿元,占GDP比重不断增加。文博会罗湖分会场经过9届的成长,成交总量从第二届的36.3亿元增长到第十届的398.5亿元,成交总量始终位于全市前茅。黄金珠宝首饰集聚地集聚了1300多家法人珠宝企业、近2000家个体工商户,年交易总额1000多亿元。罗湖区每年组织部分黄金珠宝企业参加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香港国际珠宝展等珠宝专业展会。作为工艺美术航母的工艺美术集聚区涵盖七大工艺美术、家居饰品专业市场,经营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进驻3000多家商户,展示了2000多名设计师的作品,一举成为设计师的潮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