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英
长沙市望城区黄金乡金山桥社区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泥香居。山庄庄主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书画家尚游,而山庄就是他家那幢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农家住房。农民画家的作品从这里走向了海外,海外多位政要、名人等慕名来到这座农家山庄参观,只为这方泥土地里散发出的翰墨书香。
6月上旬,记者走访了泥香居,听农民画家尚游讲述他与泥香山庄的书香故事。
农民画家
尚游,原名尚国平,生于1944年。自幼在父亲影响下学习书画,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湖南艺术学校舞台美术专业,7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家乡后便在家务农。
在望城农村,尚游虽然一头要操持繁重的农务维持生计,另一头也舍不得丢下手里的画笔。他儿子说,经常看到父亲一会儿在堂屋里干得满头大汗,一会儿又钻进书房拿起纸笔画得酣畅淋漓,一门之隔两个世界。由于执着,尚游在书画上的技艺日益精湛。他在艺术创作上涉猎各家,书法方面,真、行、草、隶、篆各体皆能;绘画方面,他画过工笔花鸟、人物,后来又主攻写意花鸟与山水,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有人请他画宣传画、写商店招牌、制作平面广告,甚至有人慕名前来出钱购买他的字画。
艺无止境。为了不断突破自己的艺术水准和境界,尚游在年届60时拜师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潜心学习金石篆刻。李立评价尚游所镌印信“出新意而不流俗,章法严谨,用刀老辣”。
尚游的书画创作室兼展览室近200平方米,陈列着他创作的书画诗词作品。他主要画写意花鸟与山水,他的画墨色浓重,构图饱满,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尚游还刻苦钻研传统诗词,在泥香居的画室里,挂有尚游的自撰联:“惯捉残毫抒逸兴,长研淡墨写溪山。”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并获奖40余次,传略入编《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词典》、《当代中国文人书画精品集》等20余部辞书典籍。
泥香山庄
尚游的家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初入院子,院门正上方泥香山庄几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两边则刻着尚游自撰的对联:“但有春泥能载物,何妨老土广生根”。再走进屋内,堂屋四面墙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类荣誉证书和重要人士及贵宾来此参观的留影。这些前来参观的客人里有非洲国家总统、海峡两岸的知名学者、还有来自海内外的各方名人、官员。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莫桑比克总理莫昆比。
尚游告诉笔者,那还是2002年10月,莫桑比克总理莫昆比来中国访问,时任总理朱镕基会见后,建议莫昆比到他的家乡——长沙的农村看看。长沙市便将尚游的泥香居作为莫昆比总理访问行程的一站。尚游向记者介绍,当时莫昆比总理到泥香居,在他的作品前大为赞叹。尚游还现场创作一幅《梅竹双清》图赠送莫昆比总理。莫昆比激动不已,对他说:“我回去一定要告诉国人,中国农民除了种田,还能画这么好的画!”
泥香居由此声名鹊起,前来参观学习的名人接踵而至。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一道风景。2011年,台湾著名学者张定成老先生也来到泥香居,与尚游交流书画艺术。此后,马英九的叔祖公马立斌也曾到访泥香居,还在这里留下墨宝一幅,纪念两人这次难忘的交往。尚游将这幅书法装裱好,挂在他的画室里珍藏。
“长沙城西,麓山后望,十里青山,碧水千般,生态祥云有泥香素舍……”这是尚游撰写的《泥香居记》部分字句。尚游告诉笔者,泥香居是他30多年前为自己的书斋起的名字。
精神粮库
尚游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地锤炼,他的书画艺术逐渐炉火纯青,作品受到海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家的青睐。
在尚游的书画室内,一幅《昭君出塞图》格外惹人注目。在这幅工笔作品上,马匹、骆驼、犬只的毛发,塞外民族身着的裘衣,都以极细的笔毫勾勒而出。这是他花了半年多时间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的重要藏品。他说这是多年前的作品,是孤本,今后也不会再有,所以要留作纪念。
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人也染上了艺术的瘾,现在5个儿女都能写能画。大儿子尚晁乐不但能写会画,还钻研古典诗词和陶瓷篆刻。他将诗词、书画、篆刻、摄影融为一体,出了一本名为《靖港古镇诗情画意的水乡》作品册。大女儿尚仙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画得一手清丽隽永的工笔仕女图。二女儿尚香在醴陵从事釉下五彩瓷创作,三女儿尚昱辛主攻花鸟,从事与书画相关职业。现在孙子辈里个个都能提笔写诗作画。
渐渐地,尚游及他的泥香居在当地影响越来越大,当地村里的孩子开始拜师尚游学习书画。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尚游的私家书屋泥香居正式挂牌农家书屋,他将书屋冠名泥香书屋免费开放。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社会捐赠等,书屋藏书量由原来的1000余册增加到了4000多册,种类也逐渐变多,泥香书屋也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四星级农家书屋。
如今,尚游及夫人高翠馨、大女儿尚仙都全身心投入到了农家书屋的管理和建设中。尚仙说,30年前,泥香居只是父亲用来学习创作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私人书房,如今泥香书屋成了当地村民共享的精神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