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辉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云南汇集了众多口头传唱资源,25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曲艺,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传承人稀缺、流行文化冲击等原因,民族口头传唱艺术的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面对当下数字化时代,如何保护、传承、发展传统的民间音乐也成为当代人面对的话题。
民族传唱后继无人
“很多民族传唱依靠口头传承,没有文字,更没有曲谱;而年轻人不喜欢,接受不了这种慢节奏、古老的表达方式,很少有年轻人学习。”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音乐就有11项。有的民族也做得好些,比如彝族的《梅葛》。彝族的传唱得以发展一是在于民族人口较多,民族文化丰富,能保留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旅游演出的发展,彝族歌舞也受到推崇,保留了这种人们交流沟通、抒发感情、举行仪式的传唱艺术,当地人甚至将《梅葛》的旋律结合到广播体操中去。
该负责人介绍,尽管有为数不多的特例,民族传唱的保护情况整体不容乐观,虽然国家重视口头传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但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和消亡。一方面,被誉为传统传唱“活化石”的老艺人正在减少;另一方面,封闭式的传承方式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求真禁变”还是活态演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作曲家田丰就扎根云南,采集民间素材,与不少朋友合作建造了民族文化传习馆,坚持原生态地保留下民族传唱艺术,坚守民族文化应该是“求真禁变”的“活化石”的理念。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口传音乐已经转型,依靠当地的节庆活动、旅游文化来推动保护与传承,很多地区也将民族传唱艺术融入其中,通过表演性的展示,让游客了解传统的传唱艺术。“这些表演已经将传唱艺术改良,进行舞台化的加工,载体形式也变了,通过综合民族音乐的可视性、画面感和艺术性,加大了民族传唱艺术的观赏性,也让更多人接受。”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总经理谢朝红表示。
不过,在谢朝红看来,应该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当务之急在于保护原汁原味的传唱艺术。2011年,谢朝红带领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员工出发,到几大民族传唱音乐的聚集地,通过拍摄、录制、拍照等现代技术,制作传唱艺术“动态性”的资料,作为传播方式和永久性保存手段。“我们用音像和音频的方式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保持它们的原生态面貌,让学者在做研究时,或者后人能知道原生态的传唱方式是什么样。”谢朝红说。
“这是两种不同的传承形式,一种是保持民族传承的原生态面貌,让它们以本色的面目保留下来,另一种是通过再加工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成为民族之外的大众愿意接受的表演方式。不同的方式起到不同的传播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唱艺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过,两种方式的最终效果都不尽人意,口头传唱艺术的保护仍旧面临很大的挑战。”
活态保护 积极推广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时近3年,拍摄完成了展现云南11个少数民族传唱艺术的资料集《云南民族传唱艺术》。
在谢朝红看来,这种工作也具有抢救性的意义,参与摄制的少数民族艺人绝大多数年龄超过70岁,其中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传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毕华玉已在摄制不久后离世。
谢朝红介绍,《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王》、《哈尼哈巴》、《梅葛》、《查姆》、《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等云南9个少数民族的11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把民族口头传唱艺术的经典唱段进行了原生态、客观真实的展现。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获中国第三届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为了进一步推广濒临失传的民族传唱艺术,出版社加大对外的宣传推广力度,不仅对云南各类相关的机构进行免费赠送活动,还在王府井书店向大众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很多人表示很喜欢这些民族音乐,但演唱的内容和意思完全听不懂。”谢朝红向记者吐露了传唱艺术推广面临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