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户需求、市场重视、投资涌入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中端酒店未来5年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预计将实现3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将引发中国酒店业态的新一轮变革。不过,中端酒店的蓝海,注定要比2005年快捷酒店急速扩张时的蓝海要浑浊一些。
□□南晓
在租金上涨、利润摊薄的情况下,经济型酒店远离“黄金年代”;三公消费的缩紧,也使得高星级酒店市场仍在“寒潮”中。此前一直被忽视的中端酒店市场的空白,无疑使酒店运营方看到了利润突破口。
浸淫市场多年的酒店大鳄们,早已看到中端酒店市场存在的巨大成长与整合空间,众多强手虎视眈眈中端酒店的盟主宝座。2014年,中端酒店将迎来爆发期,众多中端酒店品牌将在这一年中崛起。
应时而生 中端酒店有“调调”
进入体验式旅游时代,酒店体验也越来越为游人所关注。中端酒店的存在,不仅满足了住客的情感需求,营造出一种或轻松舒适、或简约时尚、或具有个性化的住宿氛围,更传递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走进大堂,你会觉得简约却不失格调;踏入客房,会让你眼前一亮却无累赘感;附加设施取舍有分寸,恰如其分。这就是中端酒店给人的感觉,这类酒店不比五星级酒店豪华,却比经济型酒店高端。
在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双双走低的当前,此前一直被忽视的中端酒店开始崛起。从表面看,中端酒店好像就是经济型酒店与高端酒店的“中和”,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既要做到小资情调、又要控制成本的商业技巧。
据了解,除了和颐、锦江白玉兰等由各大酒店集团推出的中端酒店品牌外,还有像山水时尚、富驿时尚、桔子水晶、城市客栈等其他独立连锁中端酒店,以及以星程为代表的中端酒店联盟。而且各家对中端酒店的定义和定价也有所不同,上至800元、下至200元都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正在将旗下的中端酒店品牌输入中国市场。万豪集团旗下万怡,雅高集团旗下美居、诺富特,洲际集团旗下智选假日等品牌,均已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端酒店成了当下酒店集团最时兴的扩张方向。
有意思的是,经济型酒店为了打响中端酒店品牌美誉度,集团纷纷改名去“经济型”化。2012年,汉庭酒店集团更名为华住酒店集团,收购中端品牌星程,并推出高端酒店品牌禧玥。2013年,七天酒店集团从美国退市并改名为铂涛酒店集团。铂涛酒店集团副总裁胡隽介绍,目前该集团共推出3个中端酒店品牌,除了强调社交和潮流的ZMAX,铂涛还推出了突出天然香气与舒适睡眠的丽枫、结合咖啡文化的喆·啡两个中端主题酒店品牌,累计签约量突破100家。其中,丽枫酒店首家门店在试营业期间入住率曾达100%,轰动一时。丽枫酒店运营副总裁梁政透露,丽枫酒店计划在3年内扩张至300家门店。
体现品位 还要控制成本
锦江都城公司首席运营官李予凯表示,中端酒店品牌现在分为3类:第一类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中端品牌,如希尔顿的花园酒店;第二类是只做中端品牌的酒店,比如桔子水晶、君庭等;第三类就是经济型酒店管理公司创立的中端品牌,如如家的和颐、华住的全季、铂涛的丽枫、锦江系的都城。
10年前经济型酒店增长势头迅猛,疯狂扩张,而今各大酒店集团在抢占中端酒店市场份额上同样不遗余力。然而,中端酒店该如何站稳脚跟,找到立足之本?
中端酒店首先要学会做“加减法”。坐落于上海的达华宾馆可谓典型案例。这座由知名设计师乌达克设计的经典建筑,原本因设施陈旧、缺乏客源而长年生意冷清。如今,其已由锦江股份改造成中端酒店——锦江都城,客房全部翻新,注入时尚元素,经过“加减法”改造后酒店入住率可达90%以上。
“与锦江之星酒店的完全标准化不同,锦江都城虽然有自己的品牌标准和要求,但会根据酒店物业本身的文化和结构的差别,在酒店大堂和房型设计上可能有较多的差别。锦江都城是精品酒店,精品代表更多的个性化的亮点。”李予恺说。
他介绍,目前锦江都城酒店总体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经典系列,主要是由一些上海的老建筑老饭店改造而成,酒店本身很有历史文化,同时也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如达华宾馆就是代表。而另一个系列是商务系列,是一些位于商务繁华地段的新建物业,这类酒店更多是为商务客人服务,如即将翻牌为锦江都城酒店的时尚旅酒店就是这类。根据规划,未来3年至5年,锦江都城品牌酒店计划发展至100家左右,扩张方向主要为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三线城市。
相比宏观层面的“加减法”,中端酒店的客房门道可谓细微而充满商业玄机,既要体现中端酒店定位的内涵品位、小资情结,还要合理控制成本。
“定制法”是另一项法宝。为突出文化内涵,亚朵旗下酒店的客房内会备有茶具,这是酒店在淘宝店“淘”来的,在海量对比性价比后,酒店找到一家生产商,定制了同款茶具,只要达到1000套的量,价格即可便宜40%至50%。
中端酒店扩张 应以用户为中心
今年一季度,迈点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酒店业品牌发展报告》预测,中端酒店今年将迎来爆发期,众多中端酒店品牌将在这一年崛起。不过,外资、中资酒店管理公司放话“中端酒店市场是最后一块蛋糕”已有三四年,但眼下规模庞大的中端酒店品牌仍未崛起。
“中端酒店的存量很大,不缺酒店,缺品牌。”李予凯认为,中端酒店的爆点还没到。
时尚旅酒店集团总裁陈孟超也认为,目前,我国中端酒店的发展明显滞后,且市场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国内酒店品牌现在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格局,而欧美成熟的酒店市场呈“橄榄形”发展,洲际、喜达屋旗下近八成酒店落在中端,足以证明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有许多的酒店,价格是中档,但其并不是真正的中端酒店。”李予恺认为,把核心产品做得不亚于四五星级酒店,但是其餐饮规模、配套一定是小的,这类酒店才是中端酒店。
在李予恺看来,酒店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中档酒店还没有找到品牌灵魂,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其用国外中端酒店的启示表示,中端酒店应该做到形式多样化和理念统一性的融合共存,用设计理念而非材质吸引消费者眼球,并有控制建设投资与增大运营投入的趋势。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虽然中端业态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是真正能够契合市场需求的中端酒店还很少,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更是几乎没有。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还看不出哪一家战略进入者能够主导这一领域。
维也纳酒店CEO黄德满也表示:“无论在任何时代,无论以何种营销手段面世,真正决定酒店成败的,说到底还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用户为中心,追随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体验,才能以此带动自身的成长。”
机遇与发展同存,危机与契机同在,在新一轮的中端酒店投资过程中,谁能问鼎华山,手握利剑?这需要时间来见证各个投资者的智慧与谋略,同时,也考验着管理者的真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