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文化示范:城市价值观的明灯




 中国文化报 >  2014-09-0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示范:城市价值观的明灯
——探寻公共文化服务地域特色的三明路径

    客家祖地(全景)

    三明市“三下乡”流动文化服务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暨第19届群众广场文化活动

    学生参观泰宁红军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乐擂茶

    一乡一队——尤溪县西洋村村嫂管乐队

    文化志愿服务——“墟场文化”节庆送春联

    黄国勇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西北部,现辖1市2区9县,总人口273万,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2%,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林茂人稀的山城。从18万年前的万寿岩古人类,到唐宋时期接纳客家大迁徙,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苏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明工业区,从八九十年代的文明城,直到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三明的文化血液里,纯朴热情、淡定从容、包容博大、奉献在前、敢为人先的文化气质始终一脉相承。

    2013年11月,三明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作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沿海省份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三明市紧紧依托地域特色,坚持“文化惠民,圆梦三明”的理念,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领导、确保投入、扩大宣传、提升效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创、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探寻一条独特的“三明路径”。

    扎根土壤  深植民间创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示范区

    “月光仔、月嬷嬷,喊你下来食擂茶……”当这首朴实的《擂茶谣》与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相融合,伴随“来吸(喝)茶喽”的亲切呼唤,左邻右舍、男女老少纷纷放下手上的工作聚拢而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擂茶在人群中传递。小孩子们嬉戏打闹,年轻人翻阅报纸、查找图书,妇女、老人被电视节目吸引。这是发生在三明将乐县古镛镇积善村文化中心户里再普通不过的情景。

    在将乐县,请喝擂茶是最普通又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当地人无论娶妻生子、升学参军、婚丧喜庆都要请喝擂茶,这一习俗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如今成为文化中心户里吸引村民的活动。三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在各行政村选择地理位置中心、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农户设立文化中心户,地方财政补助文化设备,吸引、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

    在宁化县,文化中心祠堂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在翠江镇巫氏宗祠巫罗俊纪念堂,巫罗俊公的后裔占全球300多万巫氏的90%,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巫氏文化节上,海内外的巫氏代表在此相聚。祠堂成立了45人的夕阳红艺术团,每两天排练一次,常年公益演出;祠堂还举行就业培训、宗德教育等活动;并且定期编印简报,报道好人好事,每期印发1000多份,寄往美国、新加坡等地宗亲手中。与巫氏宗祠相类似的各姓氏宗祠,宁化全县达270余座,分布于210个行政村。宗祠已成为特色文化的载体、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文化中心户、文化中心祠堂等这些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举措,成为三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县一品”的重要内容。“一县一品”工程重点挖掘、保护、开发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土堡文化、慈航文化、宗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讲好三明的故事、树好三明的形象、体现三明的味道,全方位展示山区市的新风采,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目前,三明市区正在构建“一河两带文化圈”。根据地理位置,以沙溪河两岸为中心,不断完善沿河公共文化设施,引导开展有健身活动,有广场文化活动、有非遗展示活动等“六有”活动。同时,在市中心新建“两带”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了北有城市文化广场,含博物馆、精神文明展览馆、客家文化艺术中心等,南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含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影剧院、非遗馆、文化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等,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核心区域。

    走进生活  贴近民心营造百姓自己的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生活,深入人心,为需求而服务,成为三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导理念。

    刚放暑假,大田县白岩、文昌、仙亭、玉凤等社区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社区里新增了大量图书。为满足暑期孩子们的需求,县图书馆7月份向社区配送流动少儿图书2500册,并鼓励孩子们把家里藏书带到“四点钟学校”与小伙伴们共享。社区和图书馆的配合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暑期每个社区平均接待小读者100人次以上。社区管理人员还辅导孩子作业等,为上班族的家长们解决了暑期孩子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

    “知行合一,爱家游学”阅读活动正在悄然兴起。4月19日,106名读者参加了由三明公共图书馆(家·阅读)服务联盟主办、市少儿图书馆等承办的第二期爱家游学活动“‘八闽旅欧第一县’明溪新华侨文化之旅”,参观了明溪县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福建省非遗项目——荣兴肉脯干制作技艺、民间习俗——惠利夫人信仰。将阅读与现代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受到了市民热捧,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阅读活动。

    6月28日晚,退休多年的张承沛参加了三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麒麟广场文化”——“文化惠民·圆梦三明”三明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开幕式。已经第5次参加活动表演的张承沛开心地说:“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还能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都很珍惜这样的演出机会。看到台下观众为我们的演出叫好、鼓掌,我也很自豪!”

    “麒麟广场文化”每年6月底开始至10月结束,每周末举办一两场文艺演出,每届演出包含20余个专场。从1996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共演出380多场,参演人数约5万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被老百姓誉为自己的“星光大道”,成为市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国家项目类群星奖。

    为了能够贴近群众,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人群的精神文化需要,“麒麟广场文化”每场演出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团体等举办,今年的广场文化活动已向基层延伸举办专场。三明市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冠名”形式,开展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走基层活动,8年来在全市142个乡镇(街道)共演出675场,观演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成为“搭在农民家门口的流动舞台”。同时,三明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所有公益性文化单位均有面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区域和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方式,举办了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节、三明市音乐舞蹈节、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沙县小吃文化节、朱子文化艺术节、擂茶文化交流会等节庆活动。

    财政倾斜  文富民乐打造文化先行的示范区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清流能有这么气派的图书馆。”退休的原清流县文体局巫局长回忆起当年才3小间的旧图书馆,到2013年新馆建成前,图书馆的面积也仅有777平方米。现今,新馆增加到了2300平方米,图书从3万册激增至8万册,人均占有量从0.2册次增长到1.36册次,阅览席位从76个增长到260个,年流通量从3万人次增长到7.5万人次,建成容量20TB共享工程清流支中心,并建有盲人阅览室等。

    与这些翻天覆地变化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清流县公共财政收入才2.9亿元,却投入了1.4亿元建设文化“两馆一院”、客家文化博物馆等文体设施。

    同样的数据对比也反映在三明市的文化投入上。2013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2.7%,文化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达35.6%,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财政安排到位1672万元的专项创建经费,并通过向上争取、地方配套、招商引资、社会支持等方式安排投入近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数据显示了三明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明确创建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全市将文化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文化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文化工作专项范围、纳入市级文明单位重要考评内容、纳入县乡党政主要领导任期责任目标考核、纳入人大政协重点监督工作内容,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在财政优先保障下,三明实现了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区“五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影剧院)健全。按部颁一级馆标准新建市图书馆、市艺术馆,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12个市、县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4个;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总藏书量390.21万册,人均1.55册;数字资源量市馆30.5TB,县馆全部达到4TB。全市13个文化馆(艺术馆)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4个。14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100%,达标率80%,标准配置共享基层服务点。1735个行政村、170个社区的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置率80%,达标率60%。每县至少建有一家数字影院,建有上百个激情文化广场示范点。

    顶层保障 社会参与示范区引发全民总动员

    6月14日,市区沙溪河西岸鲤园内人头攒动,大旺鼓、古琴、木活字印刷、擂茶等非遗技艺项目出现在市民身边,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正在热闹举行。当天,三明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分别挂牌成立。此后每个周末,市民们既能在非遗博览苑与地方优秀非遗项目亲密接触,又能在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参加高水平的免费艺术培训班。

    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作为三明市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基地,内设文化志愿者之家、书画工作室、音乐工作室、舞蹈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多功能教室等,每周开展一堂文化志愿服务培训课,为市民提供免费艺术培训。目前,三明市已招募文化志愿者8042人,通过文化志愿者之家、志愿服务站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吸引了72025人次参与。

    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是三明发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三明采用公助民办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投入,如尤溪朱子文化苑的明清古匾中华第一馆建设,由政府出资7500万元建设主体工程,企业提供价值不少于2亿元的展陈精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年后将所有陈列展品无偿捐赠;明溪县鼓励社会参与,建立了三明市首家私人图书馆。针对基层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创新共建共享模式,采取“三结合”方式有效整合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乡镇综合文化站与乡镇所在村文化活动室相结合,社区文化活动室与社区所在共建单位文化设施相结合,村级文化活动室与老年人活动中心、党员教育中心相结合。

    三明市委、市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明确写进市委、市政府2014年《工作要点》,实施了10项文化惠民工程,即市图书馆艺术馆新馆建设、完善县级“三馆”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新改扩建、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情文化广场示范点建设、村文化站(室、中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共享服务点建设工程、“周周有戏”工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前,实际进展已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当前,三明正在全市打响创建口号“文化惠民,圆梦三明”,向群众发放1万份《三明公共文化服务便民手册》,建立了“三明市公共文化”微信平台,正在编印《三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家风家教三明选编市民读本》,通过制作三明公共文化服务地图、掌上数字图书馆等新兴平台,促进资讯便捷传递,真正营造全民了解创建、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文化自觉  自我认同示范区影响价值观导向

    走进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文化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幅“成长榜”,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榜上有名。“我们村现在有70多位大学生,还有7个硕士生和3个博士生,平均每10位村民里就有一位大学生。”村民老高说。多年来,常口村逐步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1997年,常口被中宣部定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1999年和2002年,连续两届荣获“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常口村,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来得朴实而直接,“在我们这里,直到今天,有文化的人远远比只有钱的人受到更大的尊重。”常口村的生活面貌更是所有三明人向往生活的写照,是三明文化对人民生活影响的真实写照。

    1958年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成立,1960年省辖三明市设立,1963年三明地区行署成立,1983年地市合并设立省辖三明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三明文化背景可以概括为“城市年轻、历史悠久、名贤辈出、文脉厚重、文明先行”。境内的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推至18万年前。三明是闽学的发祥地,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极大地发展了二程理学。三明是客家祖地,宁化石壁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世界客属寻根谒祖的朝圣中心。三明土堡是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古代防御性乡土建筑的鼻祖,是中华传统民居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明是红色的土地,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省会迁至永安市长达7年,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战文化中心之一。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1984年中宣部提出了“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号召,向全国推广三明经验。三明已连续5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三明全市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凝心聚力,正如市花迎春花一般,所有三明人正奋力迎来“风展红旗如画”的文化新春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