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曦 摄影报道
“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是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阿哥的白牡丹呀,摘不到想找的花儿枉然。”一首高亢、婉转、动听的民间高腔山歌“花儿”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一间颇具回乡风情的农家小院中传出。曾经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宁夏“花儿”的27岁回族盲人歌手罗发俊,正在为国内多家媒体展示自己的歌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来自全国百家媒体的130余位记者汇聚湖城银川,共同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民族团结宁夏行”全国媒体大型宣传报道活动。3天的时间里,采访团分赴宁夏银川、中卫、吴忠、固原、石嘴山五市采访报道。宁夏浓郁的回族文化,让采访团的所有记者都有身处异域的感觉。
黄河奔流,大漠苍茫,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处处生机盎然。由于宁夏长期处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从古至今,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与浓郁粗犷的边塞文化,加上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宁夏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贺兰山、六盘山两条著名山脉一南一北遥相守望,自然与人文景观荟萃。母亲河黄河流经宁夏,是我国沿黄九省区最精华的一段,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之美称。
公路两旁,笔直高大的白杨一行行站得整整齐齐,像一排排威武的战士守卫边疆。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成熟的玉米露着金黄的牙齿笑弯了腰,在夕阳下摇晃;水稻也不甘示弱,阵阵稻谷浪花里飘溢出了宁夏米独特的清香,更不用说小麦、蚕豆在那里欢快地成长。蜿蜒流转于田间的渠水,正泛着霞光浅吟低唱。在9月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整个宁夏平原跳跃着硕果、流淌着欢唱,秀色之中多了雄浑、宽厚,更显得成熟、粗犷。
在中卫市文昌镇民族巷社区,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互帮互助、共赢发展的良好氛围令人陶醉;在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在回族聚居区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的光辉历程让人敬仰;在吴忠市回民中学,灵魂的工程师们坚持民族教育特色,广育各族英才的风采使人难忘……这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令记者们耳目一新。
白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外墙、白色的少数民族小帽、街头随处可见的回族文化元素,就如同宁夏的人一样淳朴真诚。一张张质朴的笑容,让异乡人感到亲切,文化的影响在这里低调温润,却源远流长。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1936年红军西征时曾经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心清真大寺以汉式建筑为主体,又兼纳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气势雄伟、装饰精美,是回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之一。该寺建筑工艺精湛,砖雕艺术奇绝。礼拜大殿和邦克楼的整体结构未用一颗铁钉,全由木榫连接,利用挑梁减柱扩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