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澄 郭 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9月27日晚,在刚落成的上海嘉定文化新地标——保利大剧院辉煌的舞台上,100名市民“诵读达人”和上千名中华古诗词爱好者,将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的领诵下,齐声朗诵传统经典著作《礼记·大学》中的选段。即使不在现场,你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诵读场面啊。
这是上海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的献礼。颁奖成果展演由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协办,其间得到了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大赛自2014年4月23日正式启动至今,已顺利完成街镇海选、区县晋级比赛等比赛环节,并在8月2日、3日的4场决赛中产生了100名市民“诵读达人”。8月23日的总决赛,更有10名达人顺利过关,成为“诵读进士”。9月27日的颁奖成果展示,将把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推向高潮。
市民广泛参与,全场千人齐诵,以赛促学,深入感悟经典文化
诵读大赛舞台上出现过一对引人注目的“合作伙伴”,其中一位年仅8岁,是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年纪最小的;另一位已年逾古稀。他们是外祖父钱惠松和外孙张人匀这对组合。祖孙二人同时进入了诵读大赛的决赛,成为沪上的文化新闻。在晋级赛环节,8岁的张人匀说自己能背700多篇古诗文,并当场背诵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岳飞的《满江红》、王勃的古体骈文《滕王阁序》,字正腔圆,一气呵成,赢得了评委席考官和满场观众的啧啧赞叹。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认字了。”张人匀稚气未脱地告诉大家,“每天早晨和晚上,爸爸妈妈都教我认读古诗,天长日久,我就能背出好多古诗词。”外公钱惠松记得,自己年少时读《中华活页文选》时看到那句“牙牙学语去学诗”,因此,他就在小外孙两岁起开始教他背唐诗。正是父母和家人的悉心培育,张人匀从小就对古诗词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记在心里的诗文越来越多,这才有了他在大赛上的精彩表现。不得不说,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张人匀的父母和长辈很称职,而张人匀的家庭,无疑成为给予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的第一“课堂”。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以市民为主角,以百姓为对象,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纵观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既有浦东新区最具朗诵潜力的高中毕业生顾丹妮,又有闸北区热爱创作青春文学、用时代的节拍激活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景庆仪;既有历经坎坷却保有平和心态、刘伯温的二十一世孙、语文教师刘巧云,又有耕读世家出身,退休之后仍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陈兆熊老先生;既有工作中和“1234”打交道,生活中却喜爱“之乎者也”的会计包静连,又有文化底蕴深厚、学识渊博、口才超群的律师陆建。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动性、丰富性,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都有着共同的热爱。
比赛期间,外公钱惠松看到外孙张人匀的古诗文实力已有了很大提高,表示将思考如何让外孙对经典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有更多的理解。而对于这一点,张人匀似乎让人不用过多担心。在一次比赛中,当他流利背诵出李清照的《渔家傲》之后,评委老师突然提问:“你知道宋词的两大流派是什么?你刚才诵读的这首词又属于哪个流派?”张人均回答:“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属于……”评委提醒道:“我是问刚才你诵读的那首词属于什么流派。”张人均想了想说:“风格上应该属于豪放派。”看来,张人匀可不是死记硬背的呢。
高中生严涵是市北中学“水云间”词社的第三任社长,父母都是博士。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学习型家庭中,严涵从小就深受文化熏陶,六岁开始学京剧,古琴如今已练到十级,书法也学了许多年,如今又对昆曲产生了兴趣,可谓是全面发展的能手。提起这次诵读大赛,严涵坦言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对不熟悉的知识有了了解,对经典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曾经熟悉的文本有了新的解读。而对比赛结果,严涵认为自己主要是为了开阔视野、锻炼自己,尽其所能就好,不会太看重结果。正是从小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让这个高中生有着豁达而平和的心境。
在市民文化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点的基础上,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积极吸引和鼓励在校学生、市民团体参与赛事各项活动,对于推动市民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南翔镇青年吟诵团、真新街道“真知书香驿站”、市北中学“水云间”词社、崇明东滩“翊姿”队等市民团体,都利用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到赛事的各项活动当中,让更多基层市民近距离接触中华传统经典。截至目前,全市已有逾7.2万市民大众踊跃参与了诵读大赛的系列活动。
专家专业点评,观众互动评选,以赛交友,营造经典传承社会氛围
围绕着“在阅读经典中收获知识,感悟文化”的办赛宗旨,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群众性竞赛的方式,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隽永的亮色。配合大赛开展的“名家论经典”中华传统经典系列普及讲座、“诵读经典·品味书香”名家经典朗诵会以及诵读专场讲座等活动,让市民在阅读、背诵、欣赏和理解中重温中华传统经典关于礼仪、感恩、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颁奖展演重点推出了10首“中华经典”,登台演绎这10首“中华经典”的,不仅有知名的语言艺术家、专业朗诵演员,也包括普通的现场观众。活动还特别设计多组全场千人大齐诵,从而营造大众广泛参与、传承中华经典的良好氛围。《诗经》、《木兰诗》、《行路难》、《少年中国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耀眼星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当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在大剧院一次次响起时,声震屋宇,直冲云霄。无论是台上的专业朗诵者,还是台下的普通观众,所有人都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百名“诵读达人”之一李霞女士说道:“我庆幸有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深入地再一次诵读和体会古代诗词的美。但愿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从这里开始,却不会在这里结束。”
27日晚举行的颁奖活动中安排10位选手分别回答由10首“中华经典”产生的10组题目,评委则根据其表现进行评判打分,得分最高的3人进入最终决选。展演现场,将由国家一级演员刘安古领诵《楚辞·九歌·国殇》,上海歌舞团的舞者用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对为国捐躯将士的深情礼赞;12位年轻舞者的水袖舞更将一曲婉转优美的《水调歌头》演绎得淋漓尽致;来自嘉定武术学校的20位学生的精湛表演也将展演活动推向高潮。在SMG新闻主播于飞的领诵下,全场千人朗声齐诵:“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大赛注重专家指导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提高。组委会在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邀请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何勇等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各个竞赛环节题库,所选定的经典篇目,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唐诗、宋词等,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从而让市民在参赛过程中广泛阅读、大量背诵名篇名句,帮助他们体味传统文化、感悟人生哲理,提升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同时,开展“名家论经典”中华传统经典系列普及讲座,邀请骆玉明、李敬一、汪涌豪、姜鹏、郜元宝等知名学者,走进嘉定区图书馆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传统经典的文化内涵。举办“诵读经典 品味书香”名家经典朗诵会以及诵读专场讲座,让市民跟随萧善芗、彭世强、蔡金萍等名家,在倾听中领略传统经典的优美意境,让市民学会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中华传统经典走进市民生活培养沃土。
以赛搭台,实践办节新模式,延续经典内涵,传播核心价值观
丰富办节内涵,用核心价值观检验节日效果,是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的不懈追求。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紧紧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传统经典诗文中的道德、情感、美感、意蕴、声韵等所体现系统的、全面的、可感知的、可吟咏的文化内涵。相较于去年首届市民文化节舞台上的热闹,今年的市民文化节,注重的是对市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的提升,“听、说、读、写”四大系列十个市民赛事项目,线上线下深度互动,推动市民多阅读、品经典、知传统、说梦想、写美文,在提升市民个人文化内涵与底蕴的同时,助推城市文化走向深耕厚植。赛事采取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社会主体协办的操作机制,邀请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协助举办,不仅为大赛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元素,为热爱传统经典的有识之士搭建了拓展团体影响力的舞台,也有效地激发出社会主体参与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在动力。从赛程策划、试题编写、担任评委,到组织专家讲师团成员参与系列普及讲座,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以诵读大赛为抓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进行了积极探索,引导市民更有效地亲近传统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身品格。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此次颁奖展演推出的10首作品精心挑选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等中华经典之中,既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同时也兼具“文化传承价值”“文学艺术价值”与“舞台诵读表现价值”。大赛评委、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原副会长过传忠表示:“经典诗文无不表现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引导市民领略经典作品的丰富美学,感悟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修身养性,提升自我。”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如何有效建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这是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上海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从事财会工作的田芳也是此次诵读大赛诞生的百位“诵读达人”之一。她一直十分热爱传统经典著作,特别是唐诗。她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唐诗宋词的音韵美,让人每每陶醉其中。我记得高中时拿到一盘诗词碟片,整晚倾听,反复吟诵,慢慢回味,那种美妙情景至今难以忘怀。古为今用,乐在其中,不管社会如何飞速发展,生活如何繁忙紧张,只要你沉下心来认真品味,国学经典必然会在岁月的韶华中静静地为你我绽放光彩。”
从这次诵读大赛涌现出来的青少年表现来看,中华经典的诵读和学习确应从娃娃抓起。《周易·蒙·彖传》有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就是说,从童蒙时代开始施之以正确的教育,这是培养“圣人”的基本功夫。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也曾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等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对公民基本人格和情感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经历了各个环节的赛事,并依托各项系列活动,引导市民在阅读中感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市民的日常生活,让市民体验经典之美。整个赛事活动的开展,得到上海市民文化节组委会的悉心指导,各区县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大赛是传承中华经典的一次有益尝试。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漫长道路上,上海将持之以恒地继续探索、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