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斌 杨 艳
重庆北碚市民张先生利用手机上刚开通的北碚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碚壳”查阅了近期电影播放时刻表,在电影院等待观影时,通过扫描影院广告机上的二维码,了解电影的相关资讯,看完电影后,还登录“碚壳”论坛和朋友圈进行讨论……现在,这种现代数字文化生活对于北碚市民来说,只需登录“碚壳”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就能实现。
整合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
“北碚区是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北碚以数字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网络化、全媒体,在北碚广大城乡着力建设 ‘碚壳’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构建‘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北碚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万天伦说。
据了解,北碚区“碚壳”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了北碚文、图、博、美四馆以及镇街综合文化站数字资源和服务,加载了北碚的非遗、文艺创作、文化景点、文化地图、北碚历史等内容,并将区体育、工会、妇联、团委、科协、高校等单位文化资源纳入“碚壳”数字文化平台建设,区美协、作协、音协等6个协会分类纳入平台服务模块,利用手机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网站、LED触摸屏广告机以及数字电视媒体等媒介,实现内容、服务、发布方式、网络传输和品牌影响力等五方面的整合。
“北碚区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试点建成数字文化馆,并以区政府云平台数字网络为传输骨干,将‘碚壳’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纳入政府平台统一管理,区财政首批安排280万元用于数字文化平台建设,以后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数字资源购买、加工及设备运行维护。”北碚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曾毅说。
吸引众多市民参与体验
提起北碚区“碚壳”数字公共文化平台,歇马镇天马村的张大妈高兴地说:“我每天到村文化活动室利用这个平台进入北碚区数字文化馆的体验厅,进行网上模拟舞蹈学习,学习标准的舞蹈动作。”
据介绍,北碚区数字文化馆综合远程培训、文化体验、多媒体移动终端、资源加工服务平台为一体,共同构成数字文化馆平台体系。开放的体验厅共设置12个功能区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数码设备,虚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非遗等文化艺术,实现欣赏和学习互动共赢,免费供市民参与体验。
“数字文化馆以数字化、新媒体等技术来演绎文化艺术,让市民、游客了解北碚历史和文化艺术,体验科技带来的生活乐趣。”北碚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董进波说起数字文化馆很是自豪。
截至目前,北碚区数字文化馆基础数字平台访问量12.5万次,远程培训辅导平台直播培训36场,直接参与直播现场学习的市民达2.55万余人次,数字体验厅接待群众4万余人次。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海量书籍
“我在北碚生活40年了,见证了北碚区图书馆的发展,现在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多媒体、公共文化网络电视、LED触摸屏一体机等设备布局在宽敞舒适的图书馆数字体验厅,只要登录‘碚壳’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就能方便、快捷了解相关文化政策和文化信息,查询、阅读、下载喜欢的书籍。”北碚区天生街道新星社区居民朱永红说。
据了解,北碚图书馆数字平台整合了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科普视频、少儿有声读物等数字资源。其中,上载报刊300种,电子图书60万册,并建立了报刊每天更新、电子图书每月更新机制。公共电子阅览室开通50兆宽带服务,通过网络向全区144个基层服务点和57所中小学提供超过4.6TB的数字资源查阅服务。
北碚图书馆副馆长谭玮表示,读者借阅图书时再也不用查询复杂的图书目录表,直接通过数字图书平台查询系统,用手在触摸屏上一点,就能查询到相关图书的书名、目录、摘要,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下载喜欢的书籍。目前,首批28台LED触摸屏一体机已布局在区级文化单位、17个镇街,特别是人流量大的步行街、小区等,今后将结合政府信息化推广工程在村、社区布点,把数字图书馆建在市民家门口。
据悉,北碚区依托国家数字惠民工程和图书馆总分馆工程,与市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实现虚拟资源共享,全区所有镇街综合文化站实现通借通还,并延伸到部分村(社区)文化室。以“一卡通服务中心+若干镇乡服务点”为管理格局,打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三维管理体系,打通国家、市、区、镇街、村社五级图书网络流通资源共享渠道,建设居民学校、宣传阵地、娱乐中心、创作基地、精神家园五大功能板块,实现把海量书籍送到全区百姓家门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