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艺彩山东头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军营文化
  标题导航
40余家儒学社团联合发布《曲阜共识》
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山东庆国庆文化活动突出传统味道
国际演出商大会交易额达8.5亿元
山东76件作品备战“十一艺节”群星奖
杨晓刚百幅佳作展水墨青锋
非遗展演走进山东工艺美院
山东新创小戏展演启幕
演艺品走出去需练好内功
古为今用 与时俱进




 中国文化报 >  2014-09-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王松松

    9月20日,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5届年会在山东省图书馆召开,就山东古代先哲、齐鲁传统典籍、古典文献理论与实践等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课本如何对待古代诗歌散文?古诗典籍在现世社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能够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带着系列问题,笔者采访了与会专家。

    古诗文典籍“要扬不能弃”

    从《诗经》、《春秋左传》到清代的大量优秀诗词和散文,大学四年,汉语言专业的张丽几乎读遍了老师推荐的所有书目,“读得越多,感觉知道得越少。”2013年,她辞去鲁东大学教师的工作,今年顺利成为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专攻古代文学专业,“各种典籍和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要不断发扬。”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翻看课标书时曾指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口传的诗歌,古诗中隐含着丰富的哲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青岛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窦秀艳说。

    今年6月5日,孟子研究院启动《孟子文献集成》编撰工作,计划将千余种孟子历史文献版本收录其中。“此举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孟子思想的国际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孟凡港认为,古诗典籍要捡不能丢,要扬不能弃。

    古人精神“陶冶孩子心灵”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文杰曾应邀到吉林图书馆做过《尚书》、古籍诗词赏析与五德终始的传统文化讲座。“讲座一般在周末举行,听讲座的有两类人,一是由家长陪同前来的儿童,二是离退休的老人。家长希望以此陶冶孩子的心灵;老人可以寻求在对传统文化的咀嚼中来感悟人生的意义和过程。”

    有人认为,删去低幼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和散文,将来在初高中时还可以再学。窦秀艳则说:“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敬畏和兴趣。”

    “从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论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从先秦古朴瑰丽的神话到两汉铺陈宏阔的大赋,从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都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 曹文杰说,近几十年,作家们的思想和技巧虽然日新月异,“但理智远胜于情怀,没了一卷在握,读之,诵之,背之的韵味和雅趣。”

    把古诗文读到心里去

    “读古诗文需要走近古人,认知作者写作诗文时的生活背景、人生境遇和主观情志。”曹文杰不止一次听过叶嘉莹的讲座,“她说每每讲到杜甫的《秋兴》诗,不自觉就会热泪盈眶。”在曹文杰看来,只有走近古人,才能把准古典诗文的精神命脉。

    “经典诗文读多了,会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孟凡港坚持每天睡觉前读两篇经典古词,“读古诗典籍要摆脱简单的思古之情,在诗文的陶冶下,关照现实人生。”

    让孩子们穿上古装,在复古的环境中读《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之类的古书?窦秀艳不自觉地提高嗓音,“如果是想让孩子了解这种仪式或者读书的目的,并非不可取,但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炒作的噱头就显得荒唐,现代的孩子,没有必要回到古代的‘私塾’中去读经。”

    “不少家长把背《唐诗三百首》当成一项技能,看成是孩子赢得掌声和认可的敲门砖,带着功利目的去读诗,还不如不读。”在曹文杰看来,古诗典籍是净心塑灵的文化,“只有把古诗读到心里去,才能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