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彩山东·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军营文化
  标题导航
实现观众与文物“零距离”
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启幕
省图举办满铁资料系列展
乡村儒学与历史担当
图片新闻
从进校园到登舞台
鲁文快讯




 中国文化报 >  2014-09-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进校园到登舞台

    第十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诸多非遗民俗展示吸引了小朋友的眼球。张 林 摄

    王松松

    打场脚微颤,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9月19日,第十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广饶县开幕,国家级非遗项目——短穗花鼓一经亮相便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此次参与短穗花鼓演出的演员平均年龄不超过16岁,“这是我县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成果缩影。”广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西牧林说,非遗不仅要进校园,还要上舞台,光学不练那是假把式。

    短穗花鼓进课堂

    左手持鼓槌在腰左侧打点挽花,右手将穗缨甩至背后、胸前,运用跨腿、缠腰、跳步等动作,以鼓槌前后、左右、上下准确击打鼓面中心……采访现场,张兰青做起了示范。张兰青是短穗花鼓传承人,从小练习花鼓的她深知要做到人、穗、鼓完全合一有多么不容易,“要真正学会,没有几年功夫是不行的。”

    2006年,陈官短穗花鼓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那时起,张兰青便开始义务教孩子打鼓。近年来,陈官乡中心小学将短穗花鼓舞引进课堂,使这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艺术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教育课程。2011年6月13日,在山东省“喜迎‘十艺节’,备战群星奖”全省社会文化新创作品调演活动中,一群头戴花围巾、身穿花围裙的小学生登上舞台,陈官短穗花鼓成功入选“十艺节”演出节目。

    “没有娴熟和精准的技术难以击中鼓面,必须用左臂肘压着鼓帮,左手腕又要灵活地与右手腕同时舞花。”小学员刘虹糁曾无数次把穗子甩到身上,弄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一时半会儿学不会,能坚持下来的同学很少。”

    带着“跑驴”走出去

    “一曲王小赶脚戏,自创‘驴戏’写华章。‘驴戏’唱到黑龙江,‘东北虎’听了都迷上;‘驴戏’唱到大江南,抗日战争走在前。”9月19日,在广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孙斗跑驴第四代传人、68岁的孙奎山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唱起了孙斗跑驴的由来。

    “孙斗跑驴的跑法有13种,能表演出走驴、惊驴、爬坡、打滚、拉驴出泥等动作。”孙奎山说,如今经过重新改制的“驴”,不仅可以动耳、摇尾、眨眼、张嘴,而且可以转向进行“旋转360度倒骑”。

    2004年,孙奎山组织成立了斗柯社区跑驴队,并多次带队参加了市、县、乡组织的文艺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为保护孙斗跑驴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饶县投资建设了孙斗跑驴排练馆,为这个传统节目购置了演出器材、服装等;并在陈官乡中心小学成立了孙斗跑驴俱乐部,现已有队员100余人,由孙奎山定期辅导。

    “晚上的开幕式上,还有小学生们的跑驴演出。”在孙奎山看来,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上了大学,走出县城,就能把孙斗跑驴带向全国。

    传承还需多“露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以学生为传承主体,解决非遗断代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商昌峰说,目前,东营市已有很多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期望用校园教育的手段,传承民间文化,让非遗回归日常生活。”

    “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接触到传统非遗只是第一步,非遗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老汉摔跤”的第七代传承人王利泉看来,虽然现在非遗课堂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孩子们也很喜欢,但也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演机会,“多露脸,他们学习起来才能更有兴头。”

    在西牧林看来,非遗进校园再走上舞台是一条相对成熟的传承尝试,“孩子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需要适当的刺激,而在舞台上的被关注感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