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国际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文明古国在水墨语言中对话
谐和的幻梦
苏格兰独立会引发英国艺术界身份认同危机?
冷静看待文化差异 不惟洋人马首是瞻
2014年法国秋季沙龙展




 中国文化报 >  2014-10-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谐和的幻梦
——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油画) 207×308厘米 乔治-皮埃尔·修拉

    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奕品

    18世纪八十年代中低层阶级涌入巴黎郊区的大碗岛享受河边漫步和星期日下午的野餐。这类主题在印象派画家笔下变得十分时髦,但是乔治-皮埃尔·修拉(1859-1891)离这种追求短暂即逝现象的运动很遥远,修拉说过他的目标是用古希腊的中楣风格表现现代生活。他的这一巨幅代表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展出于1886年的最后一届印象派画展上,引起一时轰动。有些观众对此画感到迷惑茫然,但大部分却认同这是一幅革命性的作品,超越了印象派运动的艺术局限。

    修拉的这幅作品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横截面,画面中与衣饰考究的上流阶层混杂在一起的有士兵、船夫,以及1位奶妈,一共有40多个人,很多人物被认为有着巴黎人的典型特色。

    画面中景的中心区域是在悠闲散步的妇女和儿童,很容易吸引观众的视线。她们直接面对画家和观众,看上去像是走在幻梦中,而环绕在她们周围的人物则如雕像般静止不动。画家好像是特意将这对人物与其他在场的人物区分开,其余的人物均为侧面像。

    就当时的艺术现状而言,这幅画的实践手法或者说绘画语言已经是极致的创新。光线与色彩的处理方式异常复杂,通过自然地运用阴影,修拉营造出了景深感和透视效果。前景中大片深色的阴影引导观众的视线看向画面内部,并与画面里浸浴在阳光中的其余区域构成对比。远景中的暗色条块区域与前景平行,一起衬托出中景亮色区。

    此外,画面构图丝毫没有印象派所孜孜以求的那种瞬时自发的特质。在细致小心地画出画面结构之前,修拉首先绘制了五十多幅研究草图。这些小草图既有地貌背景的油彩速写,也有描摹个体人物的精细色粉画。

    画面中的人物看上去都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心理感觉上也相互隔绝,毫无关联。此画仿佛是某幅古典或古代埃及横饰浮雕的一部分。人物缺乏个体特征是修拉有意而为之。修拉想推进印象派,他试图创作出一种影像,如同大型历史叙事绘画那种具有庄严感和永恒感。虽然如此,也不能说这幅画缺乏趣味,画面自有其幽默之处,人物的着装是最新的时髦款式,姿势却是古典的——这是对当时纨绔风格华丽服饰的讽刺挖苦。修拉试图以一种谐和的装饰画方式将互不相干的人物编排在同一场景中,画面的整体效果十分梦幻、迷人,呈现出极端的非现实主义,为当时的绘画界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潮流指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