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推动文艺全面繁荣发展
守护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要做得更好
艺术不要沾满铜臭气
艺术要贴近百姓生活
要有凌云之志,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反映人民心声 抒写人民情怀
要认识文艺担负的责任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中国文化报 >  2014-10-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要贴近百姓生活

    张建国

    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谈到的艺术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艺术,令我深受教育。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搞艺术,不但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它的思想性,它是否扎根于人民。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可以说是有着亲身体会。我曾经偏向于作品的艺术性,总觉得一部作品有了好的艺术性,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观众就会喜欢。这次座谈会,使我从更高的层面领悟到:搞艺术要有好的内容的重要性。艺术要贴近百姓生活,一定要弘扬正能量,要与时代紧密相结合,要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那才是真正的好的艺术。

    总书记还讲到了艺术的“通俗”与“低俗”问题。他说,文艺工作者要创造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要“通俗”,而不能“低俗”“媚俗”。在我们京剧的历史上,能够在百姓当中常演不衰、流传至今的无不是这样的作品——有文化的深意,通俗而不低俗,百姓朗朗上口。

    总书记说:“云是飘动的,地是坚实的。”这样充满诗意的语言,我听后感到内心也浮动着一幅辽阔的画面。我愿意将其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片坚实的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这个特色,是与民族血肉相连的。作为京剧演员,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对于京剧传统一定要珍视,要认真继承、加以利用,从而塑造出好的、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讲到,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中国人要富强首先必须有文化的支撑。通过文艺的形式陶冶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我们要珍视这个传统。我多年来呼吁传统戏要“开新花”。传统戏曲要继承传统,但是不能一味模仿传统,而要能够引领时代的风尚。老树要开新花,就是说,传统艺术的“老树”要与时代相互结合,弘扬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开出时代的“新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