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推动文艺全面繁荣发展
守护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要做得更好
艺术不要沾满铜臭气
艺术要贴近百姓生活
要有凌云之志,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反映人民心声 抒写人民情怀
要认识文艺担负的责任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中国文化报 >  2014-10-2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陈  彦

    有幸聆听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受鼓舞,深感振奋。讲话内涵十分丰富,既是对我党领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历史概括与总结,也是对现实与未来走向的一次准确把握与领航。是一次篦梳、廓清、厘定,更是一次宣示,一种担当。我尤其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宣示与担当,备感掷地有声,精神贲张。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旦在文化上盲目、盲从、盲动起来,必将造成十分可怕的恶果。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石。这就要求文艺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防止“以洋为尊”“唯洋是从”,防止“去历史化”“去中国化”。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党领导文艺事业,获得亿万中国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保证。很难想象,一个泱泱大国,整天津津乐道着别人的精彩,过着别人的生活方式,讲着别人的故事,信奉着别人的价值观,对自己祖先的文明探索弃之若敝屣,对自己的现实和未来只吐槽、贬损、挞伐甚或“佛头着粪”,那这个民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因此,文化立场很关键。解决了立场问题,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就会随之改变。中华文化滋养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虽然风雨坎坷,但文明积累,文化贡献,是世人皆知的。任何文化都有糟粕,任何文化都是在发展中渐次激浊扬清的。西方文化滋润下的大地,上世纪初,不是还出现了像希特勒这样反人类的魔头与诸多走卒吗?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不是还出现了“麦卡锡主义”式的法西斯暴虐,累计一千三百万公民,遭到精神与肉体的“忠诚”调查迫害吗?因此,任何文化,都不能说是人类的绝对范本,文化永远是在不同的山川风貌、不同的生命风尚中,各司其职、各张其旨、各美其美、包容互鉴的。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历史发展局限中的弊端与糟粕,中华文化也不例外,但不能因为有糟粕,我们就全然抹黑它的价值,自动放弃继承、演进、提升、创新的责任。总书记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萃取那些适合于当代、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精华,创造性地转化为文艺的内容表达,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文艺作品。这是坚守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与必须之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形态,坚守自己的文化,就是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持自己的生命主张。从本质上讲,也是在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加丰富多彩的生命样态。当然,坚持,坚守,不是固步自封,不是抱残守缺,不是自视甚高,不是武大郎开店,而是知己知彼,目光高远的欣赏、借鉴、吸纳与为我所用。总书记在讲话开篇,即如数家珍地涉猎了世界文学艺术的数十位大师巨匠以及他们的经典之作,用这种欣赏与赞叹的目光,开启一篇有关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坚守与创造的重大话题,其坐标之大,立意之高,胸襟之阔,目光之远,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坐标上,谈中华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无论对国人,还是对世界,都将更有说服力。因此,这篇讲话,是在开放格局下的中国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坚守宣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战略思考与发展构想,它的认识价值,将在中华民族的前进征程中进一步显示出来。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自己的审美风范,不妄自菲薄,不夜郎自大,不瞻前顾后,不随风飘摇,除自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外,创造、创新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还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其实我们民族精神领域所出现的一切症候,都与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有关,其根本还是文化价值立场问题。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些老话题,其实就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立场,道是民族精神,是家国情怀,是价值谱系,是意义图腾,是须臾不能不遵循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常识。这些东西都被抽空了,文艺不走心,不化育,只好玩,只娱乐,只感官,只刺激,出现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自然就不奇怪了。总书记讲,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保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其实就是坚守中华民族精彩的自己。坚守是继承,坚守更是创新、创造,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只有拿出新的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创造,才能持续印证这个民族文化的优秀与人的精神高度与深度,从而永保中华文明亘古不息的生命演进。

    人世间,唯有文化创造,最能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程度,历史已经证明过,今天,我们仍在更加自信自觉地继续证明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