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辉煌的音乐之旅




 中国文化报 >  2014-11-27
放大 缩小 默认
辉煌的音乐之旅
——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美巡演

    北美巡演蒙特利尔站,指挥:吕嘉,独奏:吕思清。

    北美巡演华盛顿站,指挥大师艾森巴赫亲临现场,与王羽佳合影。

    北美巡演首站芝加哥,观众起立鼓掌。

    北美巡演费城市政厅活动,市长先生拿起乐手的小提琴,有模有样地比划。

    北美巡演渥太华,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公共交流活动。

    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大师课活动,右为乐团首席李喆。

    王纪宴

    离开自己所在的城市到其他地域和国家的巡回演出,几乎与近代交响乐团的诞生同步。1881年,被誉为史上第一位指挥大师的汉斯·冯·比洛率领曼宁根乐团在德国各地以及奥地利和俄罗斯所做的盛大巡演,被后来的指挥家魏因加特纳认为“具有无法估计的意义”,因为这次巡演让同行和听众领略到了比洛指挥下的精湛演奏,成为管弦乐演奏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时至今日,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在内的几乎每一个职业乐团,都将巡演作为自己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2012年的首次海外巡演,就在当今知名度最高的指挥大师之一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指挥下亮相德国石荷州音乐节等国际知名音乐节和文化重镇,赢得国际乐坛瞩目;而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15日的首次北美巡演,则在演出规格、艺术水准、国际影响力和运作管理等方面成为中国乐团海外巡演的一次空前壮举。

    虽然就巡演行程和演出场次而言,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北美巡演并非规模最大者,但整个巡演的所有演出地均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或世界闻名的地标性音乐厅,包括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这三座表演艺术殿堂,以及被认为位居美国五大乐团之首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驻地芝加哥交响中心,费城交响乐团的驻地基默尔艺术中心和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驻地蒙特利尔艺术广场交响大厅。以如此密度在北美主流艺术殿堂演出,开中国乐团之先河,这证明了北美音乐界和听众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认可与期待。在这样的艺术殿堂演出,对于任何乐团和指挥家而言,也意味着高水准的检验和考验,因为每一座音乐厅里都有经验丰富的听众、挑剔的乐评家和来自所在城市乐团的同行。

    芝加哥站

    北美巡演首场音乐会于芝加哥当地时间11月2日下午3点在芝加哥交响中心举行。该交响中心在周末下午3点举行音乐会,是很多年来的一贯做法。在吕嘉指挥下,乐团以陈其钢的《五行》开场,淡泊悠远的意境、新颖洗练的笔法和细腻静谧的演奏立即吸引了听众。对五大元素独具质感的音乐阐释,通过音乐似乎远比通过文字易于与西方听众沟通。之后,在世界乐坛享有盛誉的王羽佳与乐团合作演奏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她的高超技巧和迷人触键赢得2000余名听众的起立喝彩。在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下半场的德沃夏克《G大调第八交响曲》中,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家发挥极为出色,4个乐章个性鲜明,活力四射。弦乐的绚丽音色成为听觉享受的一大来源。芝加哥交响中心音乐厅的音效百年来始终被当地一些声学专家和评论家认为不够完美,虽经多次改造,但有人断言,每次改造都并未使其音效得到改善。但就我的感觉而言,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整体音响十分饱满有力,虽然木管略显微弱,但弦乐的突出让德沃夏克的配器得到浓墨重彩的渲染。返场的曲目延续了德沃夏克笔下的迷人风光——《降A大调斯拉夫舞曲》第3首,旋律跌宕有致,色彩清新明媚。吕嘉和乐团将这首舞曲处理得如同引人入胜的音画。

    芝加哥的听众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见过的最有教养也最热情的听众。他们幸运地以芝加哥交响乐团在世界知名大师指挥下的演奏为日常精神食粮,自然有十分挑剔的口味和标准,但他们对于真正高水准的演奏不吝赞赏。

    华盛顿站

    当地时间11月3日晚,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听众同样一次又一次为中国音乐家的演奏起立喝彩。在返场演奏了《斯拉夫舞曲》之后,又加演了中国乐曲《良宵》,最后那个问句式的俏皮结尾让不少听众发出会意的笑声。这让我深感,当演奏达到高超水准时,在交响音乐语汇中,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顺畅默契的交流,不管是拉威尔明澈迷离的光影变幻、德沃夏克风光旖旎的森林原野,还是中国音乐幽邃隽永的静悟哲思,均在优美的音乐中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幸福分享。

    《华盛顿邮报》在这场音乐会后发表乐评家斯蒂芬·布鲁克斯的评论,称赞吕嘉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对《五行》的演绎明澈而优美,细节丰富。他对乐团在拉威尔和德沃夏克作品中的表现同样给予称赞,特地强调弦乐有着“超乎寻常的精美演奏”。

    纽约站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11月5日晚8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美巡演的第3场音乐会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举行。与此前在芝加哥和华盛顿的演奏曲目有所不同,纽约音乐会的协奏曲是中国作品《梁祝》,下半场压轴曲目则是篇幅更长、从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方面有更大难度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以艺术表演高水准著称的殿堂级演出机构,同时也是演出极为密集的艺术中心。11月5日晚,该中心大都会歌剧院在上演约翰·亚当斯的歌剧,艾弗利·菲舍尔厅则有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但这并未影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所在的艾莉斯·塔利厅座无虚席。与2700多个座席的艾弗利·菲舍尔厅相比,千余座席的艾莉斯·塔利厅有着更温暖的音效,使得陈其钢的《五行》与何占豪、陈钢的《梁祝》的独特曲风与细腻织体呈现得更加鲜明,而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情怀和澎湃激情被增添了更多凌厉之势。由吕思清担任独奏的《梁祝》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但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听众还是陌生而新奇的音乐。事实是,无论对作品是否熟悉,若想听者走进音乐的精神世界深处,灵感洋溢的高水准演奏的激发至关重要。就吕思清在小提琴独奏部分达到的技巧之游刃有余、歌唱之优美自然、抒情之真挚深沉、高潮之震撼心魄,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梁祝》,是自林克昌先生等老一辈音乐家将这首协奏曲介绍给海外听众以来,在演奏上达到的崭新境界。舒曼曾说,好的演奏永远有助于听者对音乐的理解,纽约听众的热烈反响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吕嘉指挥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年轻音乐家们在清新与诗意方面,与吕思清的独奏相得益彰。如此水准演奏的中国音乐杰作,包括返场曲《良宵》,无疑有助于让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不同的美国听众感受到中国音乐的优美意境。

    费城站

    当地时间11月8日下午,当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步入费城艺术大道上的基默尔艺术中心时,我相信,即使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仍可能在心里怀有一份特殊的亲切感,这源于对以这里为主场的费城交响乐团及其“费城之声”的敬仰与熟悉,源于国家大剧院与费城交响乐团签订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这天午后两点,我有幸先听了一场东道主费城交响乐团的《管风琴音乐周》音乐会,同一天下午和晚上连续听两场曲目分量十足的音乐会,这种情况对于我并不多,最近的例外是去年12月,捷吉耶夫在国家大剧院的“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节”,下午和晚上各有一场音乐会。“费城之声”与管风琴在吉尔芒的音乐中发出的是惊天地、泣鬼神般的闳丽之音,数小时后在同一座音乐厅里听另一个乐团的音乐会,感受是否会受影响?

    正如费城这座城市有历史的厚重感一样,基默尔艺术中心费莱森音乐厅的音效有自己独特的温暖和丰满感,能够实现乐团各声部更加自然的融合。陈其钢《五行》对五元素的表现因而增添了新的细腻质感,王羽佳在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与吕嘉指挥下的乐团在音色上有了更愉快轻松的默契。下半场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同样从音乐厅的声效条件以及乐团的状态中受益,无论浪漫激情的奔腾表达,还是静谧乐段的精雕细琢,都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丰满华丽的弦乐演奏在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各乐章绽放出的光彩,在我的感觉中,与下午的“费城之声”交相辉映。

    渥太华站

    当吕思清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索瑟姆音乐厅排练《梁祝》时,我发现,对于这首此前已经在音乐会上演奏得相当完美的作品,独奏、指挥和乐团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苦心孤诣地向更高境界登攀,这是杰出艺术家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所在,也是他们的音乐能够保持清新、活力与魅力的秘密所在。安妮-索菲·穆特有一次曾深情地说,在巡演中,每次看到在音乐会第二天,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排练前一晚演奏得几乎完美无瑕的作品,就像第一次排练一样认真,她就不禁对卡拉扬和乐团的音乐家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当我目睹吕思清、吕嘉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认真排练,与穆特同样的感受油然而生。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花絮:《梁祝》奏完后,掌声热烈,听众几乎全体起立致意。当大家以为吕思清不再会返回舞台谢幕或加演而渐渐停止鼓掌时,正向舞台中间走来的小提琴家见状打算返身离开舞台,听众席立即掌声雷动,将吕思清邀请回来。他为听众加演了帕格尼尼的《A大调小奏鸣曲》,以快速音阶、双音、左手拨弦等令人激动的炫技,展示了他作为第一位赢得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大奖的中国演奏家的非凡功力。

    渥太华,享有北美生活质量第一城市之誉的加拿大首都,这里的人们从容、闲适,但在音乐厅里,他们热情洋溢,敞开胸襟接受、欣赏来自中国的音乐。这场音乐会不仅显示了吕嘉作为身手不凡的优秀指挥家持续改善、提升乐团演奏水平,在细节上力求尽善尽美的能力,也再次证明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年轻的音乐家们在巡演中成功克服密集重复演奏的心理疲劳,保持状态和激情的意识与能力,而这是一流演奏团体最可贵的品质和标志。

    多伦多站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美巡演在加拿大的第二场音乐会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的科内尔音乐厅举行。这座以温暖、丰富的音响效果享誉北美的音乐厅,在其演出季中更多的是室内乐和古典规模管弦乐团的演出,虽不乏知名乐团到来,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是它迎来的编制最大的乐团。在宏大的声场中,吕嘉引领、激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演绎推向新的高度,再次赢得多伦多听众的热烈掌声和起立欢呼。在我看来,这种接受与喝彩中包含了北美听众对中国音乐家水准的承认,意味深长。听众的整体反应显然已远远超越了那种“东方音乐家也能这样演奏西方古典音乐”的惊奇之感,而是由于演奏本身的精湛和音乐阐释的力量而发自内心地认可与赞叹。这是对艺术家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崇高回报。

    从此次北美巡演于纽约首次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和演出中,我得以观察到吕嘉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如何坚持不懈地使得演奏不仅在技术上越来越准确,也在音乐表达上越来越清晰、从容、有力和雄浑。上半场陈其钢的《五行》,同样获得织体清晰与内涵隽永的更好平衡。刘晓禹在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有着与之前的王羽佳颇为不同的音乐处理,吕嘉和乐团给予同样默契的协奏,在第二乐章中尤其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蒙特利尔站

    艺术广场(Place des Arts)是蒙特利尔这座享有“北美巴黎”和“浪漫之都”美誉的城市中令人瞩目的建筑群,在它的6座音乐厅和剧院中,最大的便是专门为闻名遐迩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特地建造的交响大厅。这座耗资1亿500万加元的现代化音乐厅于2011年落成,本身就是建筑学的一件杰作。它的地面、座椅和四壁的浅木色,与其音响效果的温暖与清晰感形成奇妙对应。作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演出地,这里的听众对于音乐品质的期待位居世界各大城市最高之列。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这座2100个座位的大厅里奏出的声音不同于之前的6座音乐厅,整个乐队织体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明澈雅致之美。在吕嘉指挥下,当乐团在两星期之内第七次奏响陈其钢的《五行》、第三度与吕思清合作《梁祝》同时也是第三次演奏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时,音乐家们并无长久旅行的疲惫之态,而是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即使对于顶级乐团和大师级音乐家,在巡演中因多次演奏而陷入“例行常规”即欧美乐评家所说的“routine”状态,也很难避免,而“例行常规”是音乐创造最危险的天敌。杰出的指挥家常被认为需要特殊的招数来激励乐团克服重复演奏的懈怠感,而将对作品的熟悉变为积极因素。吕嘉正是有这种招数的大师之一,他在排练时对细节的放大镜式的集中审视,对难度大的片段的持续磨练,鞭策、鼓励加煽动式的指示,几乎对每场音乐会都如魔法般奏效。除此之外,吕嘉让乐队歌唱的能力,在这一晚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中再次生动展现。有能力让乐队纵情歌唱的指挥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非为数者众,而汤沐海和吕嘉,在我看来,是华人指挥家中最出色的两位。蒙特利尔听众5次起立鼓掌(一次为《梁祝》,一次为吕思清返场演奏帕格尼尼的《小奏鸣曲》,3次为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和返场的《斯拉夫舞曲》),即使在拥有很高修养、热情洋溢的听众群的音乐厅里,这种感人情景也并非每场音乐会上都能见到。虽然《梁祝》和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是任何职业乐团都能演奏的作品,但能够达到技术上高度准确、让总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正确呈现,而又在此基础上赋予演奏以贯穿始终的气韵与灵感,却并非可以轻易实现。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有着出色的个人技巧和宝贵的合奏意识,同时在每次排练前都没有例外地提前到达练习,对指挥的每个要求凝神聆听、认真实现,对总谱的每个音符、作曲家注明的每处表情指示都悉心遵守,确实达到了这一境界——而且,不是在一场音乐会上,而是在整个巡演中。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北美巡演在日程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达到的水准首屈一指,这也是保证巡演取得辉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芝加哥第一场音乐会之前有较充分的一天时间进行恢复性排练,而在每一场音乐会前,除了旅途所需时间外,均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在7场音乐会之间,未出现一次因日程衔接问题而多余的空白,确实是海外巡演运作的出色手笔。而这样高水准的运作并非出自世界著名经纪公司,而是陈平院长领导下的国家大剧院管理团队。

    在7场备受喝彩的音乐会之外,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家在费城和渥太华当地社区举行的艺术交流活动,也是巡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此次巡演的意义超出了音乐厅,与当地音乐生活有了更密切的接触,因而具有更宽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快闪音乐会吸引师生们愉快驻足聆听;在渥太华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室内乐音乐会,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作品以及中国乐曲《快乐的萨利哈》和《金蛇狂舞》的悠扬乐声在宽敞的博物馆里回荡,显示了音乐对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精神上的沟通所具有的巨大力量;3位首席李喆、杨锰、叶怡礽在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的大师课,则显示了中国年轻音乐家的出色音乐造诣以及对于音乐教育公益事业的热心。这一切,共同组成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辉煌的音乐之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