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中国文化报》全媒体平台,促使河南文化宣传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增进基层文化局长之间的工作交流,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化报河南记者站、辉县市委市政府、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主办,辉县市委宣传部、辉县市共城文化研究会、辉县市文化局承办的首届中原文化宣传研讨会在辉县市召开。
辉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宏致欢迎词,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常有功、辉县市副市长邓智敏出席,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作主题演讲。河南省部分文化底蕴深厚并重视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区文化局长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的县区文化局长从切身体会出发,对《中国文化报》对文化系统工作起到的指导作用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具有很强的工作指导性
素有“豫北粮仓”美誉的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中国文化报》在滑县1019个村实现了全覆盖。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韩守宗说:“今年滑县群众性自发活动开展了1000场以上,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这得益于《中国文化报》良好的报道工作,其他地方好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很快得到了学习和落实。”
濮阳台前县地处黄河流域,是炎黄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台前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崇良说:“《中国文化报》对我们的工作起着指导作用,对我们制定文化工作要点提供了帮助。”
“希望更多关注基层工作”
巩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人谈到,《中国文化报》常刊登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新闻,或院团的一些“高大上”的活动,希望以后更多关注基层文化活动。
孟津、太康等地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报》要有一些乡土气息。此外,他们还建议增强趣味性,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
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
武陟、台前等地文化工作相关负责人建议成立通讯员队伍,通过微信或QQ等平台,按月或按季度公布近期报道重点,让通讯员了解《中国文化报》的关注点,以便更好地提供稿件。另外开设网络课堂,对通讯员培训。如何发现新闻线索、怎样写、如何投稿,这些内容都要讲。
搭建交流平台
与会的县区文化局负责人都表示,本次会议对于基层文化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希望《中国文化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县区文化工作者有更多的交流平台。鹿邑、孟津等地文化工作负责人建议《中国文化报》为县区文化局长们建立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活动,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共同搞好文化工作。
河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崔为工说,要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这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能中断。这也是推动和做好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做的工作,与弘扬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目标完全吻合。
张新斌: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化工作是一个高尚的工作,这要求文化工作者从一定高度认识文化工作。文化管理者应对传统文化、对文化理论有一些体会和学习,这样才会对做好事务性的文化工作有帮助。
我理解,中原文化宣传研讨会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中原的文化宣传工作和中原文化的宣传。我们既是文化工作的承担者,也是文化弘扬者,这两个层面对提高中原文化的认识都至关重要。我认为,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用“正、中、根、干、圣”五个关键字来阐述。
正:可以理解为“正宗”“典型”“标准”,也可以称之为“缩影”。河南是一个标准版的中国,是典型的中国,是正宗的中国。这从人口、农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可以找到依据。
中,可以理解为位置“居中”,以“中和”为准则,以“中庸”为标准。中华民族和“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中”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其他字都无法替代的,河南古代称为中原、中州、中土。河南是“中文化”的诞生地,长期浸润着“中”的理念,使河南人观念上趋于中和,勤劳、平和、宽厚成为河南人的品性。
根,可以理解为“根源”“根本”,也就是“源头”“最早”,可以说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是中国人的家园。河南“根”的特点,就是根文化,表现在河南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主要活动地、中华姓氏的主要祖根地、中华姓氏的重要郡望地、客家先民南迁的纪念地等。
干,可以理解为“主干”“核心”,也就是“高度”,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河南“干”的特点,即“干文化”,表现在“河南时刻”和“河南分量”两个方面。
圣,代表了东方文明与中华文化的源头与主流。河南“圣”的特点,即“圣文化”,是由圣地、圣城、圣河、圣贤等系列圣品牌构成,反映河南历史文化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
汪振军:中原文化的创意性发展
河南只有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特别是转化为文化品牌,我们的文化才有竞争力和影响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充分发挥文化想象。文化创意最重要的是发挥文化想象,把资源做成品牌和符号。现在生活中没有的东西,完全靠想象去填充,凡是现实中有缺憾的东西,在文化作品和电影里面完全可以实现。
第二,要有世界眼光。现在世界是互联互通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地球村时代,河南做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河南说河南,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
第三,要重视科技表现。科技就是传播,我们现在是从传统的手工文化转向科技。年画、杂技都是以人的身体为载体,但是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微博、微信、广播电视这样的数字化时代,不重视传播载体和手段的更新已经不行了。这几年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大众文艺形式都是用一种新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如河南有开封东京梦华和登封禅宗音乐大典。
第四,要彰显民族精神。任何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都必须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开放包容、大气实干的中原精神,怎么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很关键。
第五,要重视传播。我们要立足本土,利用好大众传媒,结合自己的资源实现最佳传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
第六,要培养一些自己本土的人才。如果没有自己的人成长起来,做文化是没有希望的。这些年我们走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走了,为什么河南留不住人?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