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百个“绿马甲”和一个镇的快乐
文化设施惠民生 群文之花耀港城




 中国文化报 >  2014-12-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设施惠民生 群文之花耀港城
——白峰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点亮“十五分钟”文化圈

    白峰镇影剧院内正在举行群众健身舞蹈大赛

    白峰镇“海享文化大舞台”成为展示基层群众文化有效平台

    匡 野  仇成章

    白峰镇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最东端,地处穿山半岛,三面环海,南与梅山保税港区隔港相望,北濒穿山港与大榭开发区为邻,下辖4个社区、3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5万,外来人口1.8万。近年来,白峰镇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着力点,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普惠、多元、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

    2004年,白峰镇被授予“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称号,2013年被授予首批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辖区内12个村被授予省级基层文化宫,4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化示范社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双岙村还被评为2012年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

    标志性文化设施:辐射文化活动圈,家门口享受文化体验

    白峰大多数农村社区里都有一栋特色小楼,突出又醒目,这不是民居,而是密布在白峰各村社区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如今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白峰镇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文化活动中心都有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标识和一个近22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同时还承担起当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10月27日下午6点刚过,家住小门村的胡大姐就来到村文化活动中心。胡大姐所在的舞蹈队要进行一次舞蹈大联排,此时舞蹈室里已经来了很多人。“以前跳舞就在外面空地上放个音响,遇到下雨天只好中断排练,现在这里舞蹈室、音响等都有,比以前好多了。”胡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出舞蹈室,室外活动场地上同样聚集了很多人。旁边活动室里合唱团正在纵声高歌,而隔壁安静的图书阅览室内却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再配上掩映在文化活动中心周围的翠竹、新居、田园,这就是小门村人平日里的文化生活。

    在白峰,和小门村一样拥有文化活动中心的村社区还有很多。白峰这座“宁波最东乡镇”正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让百姓体会到文化幸福的滋味。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潮起潮涌,全国上下推进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分布广泛,而且包括了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公园、文化广场、图书馆、影剧院、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在当地影响相当大。到2013年底,全镇建有镇文化活动中心、海享文化中心广场、镇中心图书馆、镇中心影剧院等高品位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12350平方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辖区内建有市级村落文化宫10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4个。区级文化阳光工程特级村18个、一级村8个、二级村4个、企业特级文化俱乐部3家,村落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七点一流动”:带动村级文化建设格局,15分钟内到达一个文化服务场所

    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白峰镇不仅有农村的质朴美,更有文化之花绽放的魅力。

    近年来,白峰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发展很快,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七点一流动”的群众海享舞台演出点构成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使广大群众能在家门口参与文化活动,真正打造了“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七点”即白峰镇文化中心广场、上阳村文化中心、阳东村文化中心、郭巨影剧院、双岙村文化中心、小门村文化中心、峰南社区文化中心;“一流动”指的是流动海享舞台,哪个村社区需要文化舞台,就可以把流动舞台搭到该村社区广场。这有效地延伸了文化阵地,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形成了以镇级“文体活动中心”为中心,辐射带动村级文化建设的格局。

    另外,镇本级的海享文化广场,每周五都有“山海秀新港”群众海享文化演出。镇级影剧院有5个,每个可容纳观众850人,总计建筑面积42215平方米,达到全区一流水平。每月都有文艺演出、送电影、送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免费为村民放映电影近165场次,文化活动85场次、戏曲演出100场次,观众累积超过4.2万人次。

    镇级图书馆全面实行宁波市图书借阅“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村(社区)级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内,更是有舞蹈排练厅、民乐室、农家书屋、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场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白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成果,步行1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文化服务场所。

    免费对外开放:零门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文化之花正在绽放

    在公共文化服务面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位……所有人都是服务的对象。这一理念随着白峰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而日益深入人心。

    双岙村是白峰镇的一个小村子,种植花木是村里延续多年的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技术,双岙村民汪益章的花木质量差、销量小,效益始终上不去。为了学技术,汪益章和乡亲们坐公交到城区书店找书、买书,20多里的路程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借书难、买书难、看书难,让汪益章感叹不已。自从双岙农家书屋免费开放以来,汪益章常去书屋借阅书籍,找到转型、扩销多种途径。终于在去年实现了年收入超20万元,他打心眼里感谢那间110平方米的小书屋。

    2012年双岙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全年借阅量达3500册次以上,借阅人数达2000人次以上。而双岙村农家书屋只是白峰镇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这里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文化服务,零门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如今,不管多么偏远,人们总能在当地看到合唱团、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等群众性文艺团体的身影。弦歌处处,遍及城乡。文化惠民,正在这里进行。

    普惠共享 点亮“十五分钟”文化圈

    郑 玮  (白峰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白峰镇不仅人文底蕴深厚,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近年来,白峰镇立足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群众文化活动打响品牌,走出了一条繁荣与管理齐抓、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新路子,助推群众文化蓬勃开展,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注重设施建设,搭建群众舞台。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覆盖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民生工程,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场所。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的镇文化活动中心,涵盖群众文化活动功能室、图书馆、书画展览厅、影剧院、群众文体活动中心、海享文化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等,免费对外开放。全镇建有9家基层图书流通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图书总量达12万册,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文化加油站。7个群众海享舞台和5个高标准影剧院,有效延伸农村文化阵地。

    二.文化惠民活动,延伸到最基层。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文化培训等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山海秀新港”群众海享文化活动80余场、“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电影165场、戏曲下乡100场。同时,注重“种文化”培育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特色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品牌效益日益呈现。

    三.加强队伍建设,群众当主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老带少”“文化交流”等途径,加大对文艺新人的培养力度。每年定期举办村(社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指导组建特色文艺团队,搭建表演平台。全镇现已有各类业余文体团队197支,总人数达4000余人。推出文化加油站 “菜单式”公共文体服务点单,让群众自助点播培训服务项目,充分满足村、社区、企业公共文体培训需求。

    加大投入  促进均等

    戴 珩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宁波市北仑区白峰镇加大投入,加强引导,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合理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为了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对服务人口的全覆盖,白峰镇按照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的要求,合理布局镇、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并建立流动服务点。

    二是加大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他们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对镇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予以保障,对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给予奖励和补助,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引导。白峰镇制定了《民营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配套奖励标准》,对达到建设标准的“企业文化俱乐部”给予一年10万元的奖励和补贴,此举大大推进了辖区“民营企业文化俱乐部”的建设。此外,白峰镇还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加强公共文化绩效考核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推动了镇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