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赵建兰
入冬以来,秦巴汉水深处的白河县城气温逐步降低,但大小广场上,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却未消减。11月20日,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首届社区文化展演”走进该县茅坪镇枣树社区,在乡亲们的家门口奉上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届社区文化展演”活动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已先后在白河县12个乡镇举办了10多场专场演出,300多个群众文化节目被搬上舞台,近千名群众登台表演。
文化“硬”投入实打实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白河县,三面环楚,一面接秦,素有“秦头楚尾”之称。这是一个总人口20多万人的小县城,近年来先后投资兴建、改扩建了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以县文化馆为例,先后投资70多万元增添设备,馆舍面积扩充到3556平方米、群众活动用房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也增扩1200平方米。
白河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方式,进行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县有文化站、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室,不仅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还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和项目。
“在建好遍布全县的文化阵地的同时,要加快建立按需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菜单,积极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等文化服务,努力提高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度。”白河县文广局副局长马汉川说。
活动“软”组织心连心
现年60多岁的李玉清是白河县“秦风楚韵合唱团”团长。在她的带领下,这支由平均年龄60岁的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33人业余团队,在2013年以一曲混声合唱《白河水色》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一支普通的业余团队能有这样的佳绩,李玉清说,这与白河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有很大关系。
白河县文化馆馆长卢传珍表示,如今,一张有求必应、有需必办的“免费服务联系卡”和一张只要能办能改的、即办即改的文艺“演出征求意见表”,不仅让白河县的群文活动越办越多,越办越好,也从中打造出一批如春节民俗文化展演、广场舞大赛、农民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
除“秦风楚韵合唱团”外,在白河县文化馆指导之下成立的还有“漂亮妈妈”“蓝月亮”等42个民间艺术团体以及124个村和社区建立的村民自乐班,文化馆为业余文艺团体免费提供场地、设备、服装、道具和技术服务。多年来,白河县以文化馆为龙头积极开展送文艺下乡和广场文艺汇演。每年送文化下乡150余场次,举办春节民俗拜年绕城大联欢,群艺之声联欢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民文化艺术节汇演等大型文化活动10余场次。
预算让文化发展有保障
将文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在白河,制度上的保障让文化发展底气十足。
自2011年起,白河县财政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逐年递增,县财政每年投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的业务活动费和图书馆的购书费均超过所辖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同时将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运行经费、文物保护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如今,白河每年县级新增2%的财政资金用于文化建设。
“我们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马汉川说,除财政保障外,白河积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措施及制度保障,除每年定期举办的基层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培训外,“走出去”或“请进来”式文艺骨干专项培育也已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