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人文坎墩”让群众畅享文化福利
“书香河姆渡”全民阅读活动渐成气候




 中国文化报 >  2014-12-1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搭台 百姓出彩
“人文坎墩”让群众畅享文化福利

    百姓舞台第六届戏曲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孙方村百姓广场锻炼场景

    黄学权   丁  烨

    第七届戏曲艺术节在坎墩街道三群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省新农村题材小戏走进孙方村文化礼堂、市第二届戏曲演唱大赛在坎墩开赛……眼下,像这样的“文化大餐”在慈溪市坎墩街道遍地开花,风生水起的公共文化成为坎墩大力实施“人文坎墩”战略、走出一条独具地域特色文化惠民之路的生动诠释。

    素有“十里长街”之称,又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浙江省文化乡镇,近年来坎墩致力于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突破,今年又借成功创建成为宁波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这一东风,继续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上“两手抓,两手硬”,让“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齐上马,“三个百姓”即“百姓讲坛月月开课,百姓舞台周周活动,百姓广场天天锻炼”,政府在文化阵地、设施建设、人才队伍、活动机制完善上发力,而百姓凭借政府搭建的平台,依靠社会力量,秀出风采,传递快乐,畅享文化福利。

    “如今的老百姓不像以前只种地不读书,很多人都乐于学习新知识,来改善日常生活和劳作技能。”坎墩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回忆说。开课第一天,坎墩成校沈建余老师给村民们讲了《生活方式与健康》主题课程,旨在帮助村民逐步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天的教室异常火爆,村民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得津津有味,没找到位子的就站在走廊或者过道里听。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完善,如今整个街道拥有13个百姓讲堂,16处基层阅览点,由政府出面邀请成教老师、农业专家、机关干部、文艺骨干等组成讲师志愿者队伍,通过道德讲堂、文艺指导、技能培训等形式,每月向村民们传播文化知识、文艺技能,让村民能在家门口观看免费“百姓讲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从课堂到舞台,坎墩也鼓励村民化身为主角,唱响文化大戏。“以往我们每两年都要举办大型的戏曲文化艺术节,但这类高雅文化艺术门槛较高,百姓多为看,参与度不高。近年来街道出资兴建了3个东中西简易大舞台,通过百姓舞台周周活动的形式,老百姓自己演,演自己,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文化惠民新路子。”说起百姓大舞台,文艺骨干戏曲协会会员陈详华脸上乐开了花,“我们没有固定的演出节目单,只要你有勇气走上舞台,就可以当主角。演出的灯光音响、伴奏的乐队和桌椅板凳等,都是免费提供的,大伙儿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与此同时,“百姓舞台”的形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当地的草根艺术,激发了一大批文化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由文化中心创作的现代小戏《筑漏》获得了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创作表演双银奖、由文化志愿艺术团为主编排的《戏乡风韵》主题文艺会演获得了宁波市业余文艺团汇演出优秀演出奖……一个个已成型的群众文化品牌,使得坎墩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精彩纷呈。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带给坎墩村民欢乐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走出家门,在广场上锻炼身体,说说茶余饭后的家常话。据统计,除了街道政府大楼门前的广场腾出来供市民进行锻炼外,坎墩这些年还完善了11个村落文化宫、12个灯光篮球场和42条健身路径,腾出更多的健康广场供市民锻炼。镇文化站还组织文化志愿者现场传授健身知识、指导节目编排以及音响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晚饭过后,各文化广场队伍整齐排列,大伙儿一起踩着鼓点翩翩起舞,成为坎墩街道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为最接地气的文化惠民工程,“三个百姓”文化活动老百姓参与率特别高。据不完全统计,坎墩街道各村、社区的“三个百姓”活动参与率达60%以上,覆盖了一半多人口。眼下,坎墩街道文化惠民激起的涟漪正在持续扩大,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的文化惠民工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日新月异的十里长街上勾勒出一幅亮丽的蓝图。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保障

    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郑茹杰(浙江省慈溪市坎墩街道党工委书记)

    文化是一个地方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也是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样,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把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多样的文化产品提供给老百姓更多的公共服务。

    在社会事业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惠民、便民、利民的社会保障工程,交通、医疗、养老、教育等走在保障工程的前列。但我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同样是社会保障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幸福指数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创文化特色街道,融文化大市建设”工作目标,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民生大事来抓。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投入、创新运作模式,以“百姓讲坛月月开课,百姓舞台周周演出,百姓广场天天锻炼”,即“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门口文化、广场文化、养老文化、自娱文化这些都是公共文化服务最接地气、最能直接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文化保障权益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内容之一。“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有效尝试的。

    贴近百姓 普惠百姓

    戴  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慈溪市坎墩街道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贴近百姓文化需求,实施“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做到“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在策划“三个百姓”工程之初,坎墩街道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在“三个百姓”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坎墩街道及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使“三个百姓”工程的开展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二是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实施“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坎墩街道建立了“三个百姓”工程社会参与机制,在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吸引民营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三个百姓”工程提供资金资助,保证了工程的长效开展。

    三是让百姓成为“三个百姓”文化惠民工程的参与主体和享受主体。“三个百姓”工程由街道综合文化站统一协调,街道文化志愿队具体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使工程真正围绕百姓,突出百姓,普惠百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