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公共文化
  标题导航
三门:社会资本助推公共文化建设
挖掘古村落文化
再现“乡愁”
桐庐剪纸:给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命




 中国文化报 >  2014-12-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古村落文化
再现“乡愁”

    吴  强

    位于浙江省三门县横渡镇的东屏村,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这里是三门县陈姓聚居第一大村,至今尚存有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300多间。在历经浙东南沿海明清两代海禁和大迁徙后,这座幸存下来的村庄承载了太多农耕社会的“乡愁”。

    在这片山水美景看不尽、历史沧桑感浓厚的土地上,如何寻找有效途径,浓缩再现“乡愁”,以凝聚流动人群,激活当地经济,同时反哺古村落保护,曾经是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近几年,三门县文广新局、三门县文化馆积极参与三门湾海禁历史、三门湾海防历史、东屏古村落陈氏宗族迁徙史等本土人文历史调研工作,为该村文化旅游出谋划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已启动的“再现乡愁”发展模式,一是展馆式再现,如在村里建立浙东南明清海禁历史展馆、清初大迁徙历史展馆、戚继光抗倭历史展馆、农耕文化展馆、陈氏宗族文化展馆、三门湾民俗展馆等专题展馆。这些展馆的展现方式以图文展示、实物展示、蜡像群展示、历史场景再现展示、电光影像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展馆地点选取现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规模虽不宏大,但主题内容浓缩精炼。

    二是互动式再现,如启动建立演武场,打造安放戈、矛、枪、棍、刀、弓箭等冷兵器;建立武举考场,配套相应场景和程序;结合三门湾婚俗,设置比武招亲擂台,吸引游客参与演武、武举考试、比武招亲全程。建立制作程序相对简单的三门本土美食制作坊,如包麦焦、烧糟羹、印青团、捣清明麻糍、擂冬至圆等,游客既可亲手参与烧制,又能品尝美食,一举两得。

    三是小农经济社会再现。规划建立各种复古式衣食住行服务店铺作坊,组合打造特具三门湾本色的“清明上河图”。部分农户已开始简单装修老建筑,改成复古客栈,吸引游客住宿;着手开设茶馆酒肆,移植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三门道情、三门走书、上鲍木偶戏等表演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增强热闹氛围;着手建立染布坊、打铁坊、番薯烧作坊、蔺草编织工艺作坊、工艺扫帚作坊、剪纸艺术作坊等,生产制作“土得掉渣”的产品出售;增强东屏村传统集市的庙会性质。集市上,本村及周边村的农户向游客出售自产的环保农产品,民间信仰需求的摊位零星可见,狮子拳、龙凤舟、三门平调耍牙等项目表演偶尔会现身市集,吸引了不少观光旅游的背包客。

    在东屏村打造中国“海禁”遗址第一村、海防文化第一村的主题口号下,加入以上三种“乡愁”再现,弥补解决了“现存古迹遗存难以勾勒海防海禁遗址村落定位”问题,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把古村落保护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目标,将有效扭转迟滞发展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