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通讯员 桑 蕊 马 涛
在山东省宁阳县,活跃着一支由退休干部职工组成的老年戏曲艺术团。团员自掏腰包买行头,开着自己的车下乡送戏,县内粉丝成群,200多个豫剧、山东梆子全剧、折子戏、名家名段唱遍了全县大部分村居。如今,艺术团固定演员20人,最大的74岁,最小的42岁,每年义务演出80多场。
不能让老调调靠边站
豫剧、山东梆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宁阳县广大农村有大批拥趸。受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影响,有些剧种近年来在基层也有被冷落的迹象。宁阳县戏曲协会会长赵庆兰原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她没放下自己的手艺,退休后在县老年大学义务当起了戏曲班老师。戏曲班对老年人很有吸引力,2013年,经学员倡议成立了宁阳县戏曲协会,目前该协会已发展固定会员62人,其中比较优秀的20人还组成了宁阳县老年戏曲艺术团。
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村盖起了楼房,新农村“硬化”了,戏曲艺术团是否能扎下根?“戏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让它在基层文艺舞台上靠边站,甚至没地儿站,老百姓上楼了,我们得用经典的段子把他们‘拽’下来,让好段子灌满他们的耳朵。”宁阳县戏曲协会秘书长许崇彦说。“老百姓把盆盆罐罐都搬上了楼,却撇下了传统的老调调,我们得帮他们把这些传统的宝贝也搬上去。”宁阳县戏曲协会副会长齐瑞宽有感而发。“方向不能错,拿不到桌面上的段子不能唱,不能把群众往沟里带;唱戏先做人,从人品到唱功,入会必须有两人推荐、专业考核。”赵庆兰把关不含糊。
唱的是戏,传递的是理
演的每出戏,唱的每个段子,都是宁阳县老年戏曲艺术团精心挑选的。
“我们编排《墙头记》,就是引导年轻人敬老孝老,这样的戏就像尺子,是非曲直,听完戏就能量出来。”赵庆兰说,《包青天》、《焦裕禄》、《村官李天成》等戏中的经典唱段,唱的是干部和党员的事,如何做人、如何当官、如何服务群众,不管在哪里唱,干部党员听了心里都会受促动。
豫剧《焦裕禄》里有段台词: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赵庆兰说,这样的“尺子”在街头一亮,对树立村风正气作用不可低估。她认为,传统剧目有教育意义,只要坚持唱,就会有影响。“就像鲁迅《社戏》里写的那样,对那些‘咿咿呀呀的唱’看不懂,但对孩子们总是有影响的。”赵庆兰说。
送戏下乡,唱的是戏,传递的是理。这样的“尺子”,老百姓欢迎,村干部也欢迎。
让年轻人也愿意听
除了每周在老年大学上课外,宁阳县老年戏曲艺术团组织的义务演出也广受欢迎。11月15日,在严寒的天气中,宁阳县古城村的舞台下,老头老太太边带孩子边听戏,孩子揽在腿上,腿麻了都不知道;11月28日,艺术团在宁阳县文庙街道巩堂村演出,84岁的退休老工人王道光从头看到尾,直说“过够了戏瘾”;12月6日,艺术团在泗店镇湖西村演出,74岁的潘老汉用轮椅推着百岁母亲在家门口看戏。他说,这是老母亲最大的享受。
人老,戏不能老;唱腔老,内容不能老。在赵庆兰看来,光吸引老年人不行,还得吸引年轻人。为把老调调唱出新意,宁阳县戏曲协会的成员凑钱购买了“花花绿绿”的服饰和道具,让不少年轻人放慢了脚步。赵庆兰则自己从网上挑段子,遇到好词儿,还自己谱曲。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戏曲协会的老人们专门开会学习讲话精神,为戏曲发展出谋划策:推动“戏曲进课堂”,培养一批戏曲“苗子”;借省里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政策,用市场手段搞好协会经费积累……许多建议针对性强,实实在在。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传统戏曲在基层的重要作用是引领风气、教化育人。在城镇化进程中,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促进乡村和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