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高庆秀
今年北京文博会开展的第二天,恰逢淘宝“双12”购物节,有人愿意逛网店当“剁手族”,也有人愿意走出家门逛文博会。上午9点半,在北京984路公交车上,有一半以上的乘客在静安庄站下车去了老国展,其中也包括记者。在老国展,放眼望去,不管是展馆内还是展馆外,到处人头攒动。去4号馆逗机器人,去5号馆看微缩北京,去8号馆看唐卡……在晴朗的冬日,文博会上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享受到文化产业带来的惬意。第九届北京文博会到底有多热闹呢?还是随着记者到展馆内看看吧。
镜头一:体验产品人气高
“好疼啊,干嘛老打我。”在4号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展区内,一个奶声奶气的童音传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不过仔细一看,说话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一个不到半米高、银白色的机器人。它不仅会说话,还能与人简单交流。在这个机器人周围挤了20多位参观者,他们不时地伸手碰机器人的头或者是发出各种指令,让它唱歌、背诗甚至是跳舞。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台家用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陪孩子玩耍,还能承担一定家务,它身上有很多触摸感应器,基本上相当于孩子的小伙伴。
如果“挑逗”智能机器人不过瘾,没关系,沿着智能机器人展台继续往前走,就能看到海淀区展馆内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飞机“试驾”展示。只要坐进驾驶舱,选择天气、航道,启动速度表、高度表,就可体验飞机的实地驾驶。当然,对于一些富有挑战精神的参观者来说,另一项体验可能比开飞机还更具吸引力——“沉浸式月面巡视体验”,在一块大显示屏前,操作者可以体验驾着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走的感觉。海淀展区内的这两项体验产品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连一些中老年人也跃跃欲试。
镜头二:传统文化别有天地
记者在现场发现,体验性文化产品展台前一般围观的人比较多,而静态展示的文化产品关注者相对较少。但是,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展品是个例外。
花汉冲香粉店、裕兴昌估衣铺、宝三元钱烛店、洋合煤油庄、福合成煤栈……在5号馆的玻璃展柜内长达百米的“微缩北京”景观带着参观者回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舍和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四九城。记者观察到,进入5号展馆的参观者大部分都会在这件作品前驻足停留,或者拍照或者仔细看墙上的介绍。有位老人说:“老一辈的很多东西都成了回忆,对于你们年轻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一些传统文化和手艺现在只能从展览上看到。”
与北京类似,台湾和西藏等地区传统文化展区也有不少参观者前来问询。1号馆二楼台湾文创馆施于婕线饰艺术工坊展台前摆满了精美的线缠头饰和别针。展商告诉记者,所有饰品都是人工用金属线一点一点缠出来的,这项传统缠花艺术在台湾从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为了不让这项传统工艺变味,他们至今不接受大宗订单。“我们宁可少赚点钱,也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在8号馆西藏展区有家企业展台墙上排着一些木板,从表面看有点像小型搓衣板。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西藏人练习书法的墙星,其中浓缩着藏文书法的独有记忆,经过他们的设计,现在已经慢慢变成一种装饰品。
镜头三:细微之处见设计
文博会大数据显示,文化创意产品展区是继体验产品展区与传统工艺品展区外的第三大人流聚集地。“这款名片盒的创意来自于获得红点设计大奖的‘上上签’牙签盒,它融合了清朝的官帽文化以及天坛穹顶的造型,寓意步步高升,而且在整个名片盒中一共能放12张名片,寓意一年12个月。”在4号馆内,洛可可设计集团的姚国静这样向参观者介绍公司的产品。这些设计也许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正是这些小小的设计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经过这一设计,一个普通的名片盒变成了一款售价达230元的高端产品。
除了企业带来的创意设计产品以外,各地博物馆也带来了自己设计的衍生品。在博物馆衍生品展览区内,记者看到了印有古字画的茶具、围巾、笔记本以及印有京剧脸谱的滑板车、冰箱贴、书包等各种衍生品。一位博物馆参展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开发衍生品有一定优势,因为很多艺术品归博物馆所有,不需要向其他人购买版权。
对于8个展馆中1800多家国内外文化企业、上万件浩瀚的文化产品来说,为期4天的文博会太短暂了,现场有不少参观者在展馆内关灯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们都希望以后北京能有更多的文化展览活动。
本版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