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与天为党,故称上党。长治地处被誉为“黄金人居带”的北纬36°至37°之间,独特的高山盆地地形造就了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调雨顺的气候特点,生态优良,宜居宜游。全市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人口335万,现辖10县1市2区和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众多荣誉。
今年以来,长治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实施“五五”战略,本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思路和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着力项目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攻坚”,推进民生改善、创优环境、文明提升、本质安全、社会管理“五大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休闲旅游度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五大产业集聚区”,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城乡一体化发展、高碳经济低碳发展、创新驱动“五条路子”,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学“五宜”长治,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崭新局面。
长治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之称”;长治是著名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是宜居宜游之城,素有“冬有三亚、夏有上党、避暑之地、清凉之都”之说;长治更是一座好人之城,拥有1万多人次“长治好人”、13名“中国好人”、1名全国道德模范、3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21名山西省道德模范,成为山西省道德模范最多的城市。这些“长治好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却以自己平凡的行动和执着的付出感染着周围的人,以自己充满人性美的善行、善举为这座城市的文明添砖加瓦。
长治市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以“长治好人”引领城市文明,以道德楷模塑造城市之魂,以开展“评好人、选楷模”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好人群体不断壮大,城市形象和文明水准不断提升。长治市坚持把培育“长治好人”群体、打造“好人城市”品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以开展好人评选活动为载体,大力培育好人群体,在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评好人、选楷模”活动。同时,发挥当地传媒优势,及时宣传全市涌现出来的好人事迹,曝光不文明行为,鞭挞身边的丑恶现象,并组建百名道德楷模巡回演讲,编写《长治好人》系列丛书和影视剧、广播剧,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成立专门的基金会奖励“长治好人”。在“长治好人”和道德楷模的引领带动下,全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市区志愿者群体壮大到500多支,志愿者超过6万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转化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长治人新的“人格”。
太行烽火 胜利曙光
长治是一片红色热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这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生活和战斗。宝贵的红色资源,为打造红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市革命旧址和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2处,包括武乡王家峪、砖壁、潞城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兵工厂旧址、沁源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每一处都是一座革命的丰碑。
“太行红色旅游区”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之一;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和黎城县的黄崖洞革命纪念地等都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组织规划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已成为长治市红色旅游标志性品牌,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绿色长治 天长地久
长治是一块风光优美的神奇宝地。山高岭峻,挺拔雄伟,是长治风光的主要特色之一。古人称长治为上党,有“与天朋党”之说,苏东坡有诗曰“上党从来天下脊”,就极形象地点破了上党(长治)凌绝霄汉,傲视寰宇的雄阔气势。长治东有太行,西有太岳,境内还有多处被河流切断的横谷,使连绵的山地忽然中断,刀削斧劈般的绝壁高达千米,层层排列的悬崖从谷底直达山巅,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在转战太行时写下的“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的著名诗句,对太行山的雄伟奇峻作了绝妙的描述。
长治的自然风光不但雄奇,也很秀美。烟雨弥漫、云雾缭绕的景色,相映于茂密的山林、葱郁的覆被之中,令人观之流连忘返;春天的山花烂漫,夏季的云遮雾罩,秋季的层林尽染,冬季的原驰蜡象,不仅奇绝壮丽,更是秀色可餐。
在雄伟秀丽的上党风光中,还有众多的峡谷、溶洞、瀑布和异景奇观。位于壶关县境内的太行山大峡谷,纵长达40多公里,谷最深处达1000米,两侧峭壁陡立,险峻壮观。位于平顺县天脊山的天泉瀑布,一级落差326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高瀑;位于武乡县东南部的太行龙洞,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最具南方溶洞特色的多层溶洞之一,就单层溶洞之景色齐全而言,观赏价值及考察价值属华北之首。
长治的山美,水也美。漳河、沁河两大河流均源出长治境内,还有许多水质优良的地下泉水,使长治成为华北地区的富水区之一。位于潞城市东北20公里的辛安泉域,是华北地区第二大泉域,域内共130多处泉水,其“响泉”一奇,闻声而涌,令人叹为观止。沿着浊漳源头顺流而下,还有漳泽湖、宝峰湖和太行龙湖三大水库,碧波荡漾,帆影鱼波,使长治不仅具有北方的阳刚之雄,也兼得了江南的阴柔之秀。
华夏文明 发源之地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响起了人类远祖蹒跚学步的足音。古老的上党,是一部硕大的史书,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活动的历史。那一处处斑驳的遗址,就是文明发展的丰碑。相传,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教化于民,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尧舜禹时,这里就属“帝都畿内”,尧子丹朱受封于长子,至殷商为古黎国,周朝时为潞子国,春秋先后属晋、韩、赵国,秦朝时为上党郡,隋开皇年间改为潞州,明嘉靖年间改为潞安府,并附郭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名由此而始。
长治的山,除了雄奇和秀美之外,另一重要的特点是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中华民族的远古神话许多发端于此。长治县的天台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女娲在这里炼顽石补苍天,治洪水而平烈火,免生灵于涂炭;长治市郊区的百谷山和长子县的羊头山,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曾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制耒耜得嘉禾;长子县的发鸠山,是“精卫填海”的发源地;而传说中的神射手“羿”则在屯留县的老爷山上挽雕弓射九日,化枯焦为绿荫,救黎民于水火。至于宗教文化、战争遗址、关隘城堡,更是纷纭繁呈,斑斑驳驳,随处可见。
长治市共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833处,数量居山西全省第二位,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7处。
纵观历史,数千年间,上党烽烟迭起,干戈不息。周武王伐纣先戡黎、战国秦赵长平之战、东汉曹操征高干、五代梁唐夹寨之战都发生在这里。金戈铁马,逐鹿中原,腥风血雨,悲壮激越。这里有长达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古迹遍地,每处古迹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和悲壮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一页页光辉灿烂的人文历史篇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上党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