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娜 杨 谦
2014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紧紧围绕推进“文化之都”建设的总任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四大原则,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文化惠民、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队伍建设5个重点,基本实现了文化“惠民、乐民、便民、教民、安民、聚民”目标,加快建成了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早上9点,成都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里已是人声鼎沸。600多名普通群众在这里开启了一天的免费艺术培训。这所全国首创的免费市民艺术学校,让艺术学习从奢侈培训变为平民培训。同时,在龙泉驿区各街镇乡,12支百人特色器乐队伍极大地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走在龙泉驿区的城乡街道,古筝、琵琶等奏鸣曲不绝于耳,以往被视为高不可攀的生活方式,正从高端群体走向普通大众,改变着龙泉驿百姓的生活。
大投入推动大惠民
5年公共文化经费达1.6亿元
文化是城市之魂,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的根本,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龙泉驿区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实现大惠民。龙泉驿区文化发展始终秉承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全面夯实公共文化基础;以大服务实现大惠民,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以大视野整合大资源,全面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面加快文旅产业升级;以大整合建设大队伍,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宗旨。
“龙泉驿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和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民生工程目标管理,争创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行区。”龙泉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钚铀说。
在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早已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重要的民生工程。近5年来,全区公共文化经费总额达到1.6亿元,2014年全区公共文化预算经费总额达到8627万元。有了经费保证,阵地建设实现标准化快速提升。全区12个街镇乡全部建成了标准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站),总建筑面积达到9890平方米,其中最小的500平方米(山区),最大的1600平方米,并配套建成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化广场。同时还由龙泉驿区统一采购配送给各街镇乡价值超过25万元、每个村(社区)价值超过6万元的文化设备。此外,龙泉驿区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已经建成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平台。
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龙泉驿区始终坚持“送文化下乡”和“种送并举”的文化惠民工作模式。围绕具有鲜明龙泉驿特色的汽车文化、桃花文化、客家文化三张亮丽名片,形成了国际桃花节、汽车文化节、客家水龙节、乡村诗歌节、市民艺术节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全面提升了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感染力。不仅如此,龙泉驿区还着力挖掘柏合草编艺术、洛带刘家龙、十陵腰鼓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大手笔整合大资源
“一镇一品”特色文艺队伍
在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小提琴表演队伍:队员中既有退休教师,又有普通农民。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杂牌”队伍,却多次登上市区的大舞台。普通群众也能玩转高雅艺术,这一切都要得益于龙泉驿区的“一镇一品”特色文艺队伍打造。
据了解,目前龙泉驿区在群众文化领域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并将全国首创的免费市民艺术培训覆盖到全区城乡,在全区建立了12个市民艺术分校,同时按“一镇一品”模式打造了12支百人特色器乐队伍,通过免费为百姓提供培训,让普通百姓熟悉高雅艺术,并搭建展示平台,展演培训成果。
目前,全区12个街镇乡百人特色器乐队伍已经逐步形成规模,并先后参加龙泉驿区市民艺术节、市民艺术学校校庆等大中型文艺演出,成为舞台上的亮点。龙泉驿区文旅局副局长江讯说:“乡镇百人特色器乐队伍的打造,极大地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良了社会风气,增加了艺术氛围。”如今,大面小提琴队、龙泉古筝队、柏合古琴队、洛带琵琶队、西河吉他队……龙泉驿区12支街镇乡特色器乐队伍,已经成了龙泉驿各街镇乡的文化代名词。
不仅如此,龙泉驿还针对群众的不同培训需求推出订单式服务,只要群众对某个艺术门类的培训有需求,人数达到20人以上就开办一个培训班,让每一个市民享有充分平等的学习机会。
除了利用市民艺术学校进行文化资源大整合外,对城乡图书实现大循环、一卡通也是龙泉驿探索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二层灰色海派建筑,室内人头攒动。一楼上万册人文、社科各类书籍一字排开。二楼的青少年阅读区域色彩斑斓,处处充满童趣。这就是坐落在洛带古镇的龙泉驿区图书馆洛带分馆。龙泉驿区图书馆馆长陈绍红表示,如今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龙泉驿区其他公共图书馆,甚至在街道、乡镇、村社区各流动图书馆(室)都可以检索全区各馆书目,而普通百姓只需要凭借书“一卡通”,就可在区、街道(镇乡)、村(社区)三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真正实现了一馆藏书、多馆利用,使公共图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大思路建设大队伍
全面提升文化素养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实现全民文化均等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龙泉驿区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实践,在“专群结合、种送并举”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指导下,目前除专业的文化队伍外,活跃在全区城乡的200多支文艺队伍更是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力量。
据龙泉驿区文旅局公布的消息,从2009年起,龙泉驿区就任命了12个街镇乡综合文化中心(站)主任(站长),并面向社会招聘了24名大专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如今,加上各街镇乡根据需求自聘的人员,街镇乡文化站人员最多的有6名,最少的有3名。
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市民艺术学校总校和各分校先后聘任国内知名文艺专家作为学校艺术顾问,定期来学校授课。同时还聘请省内艺术高校教师和省、市文艺界知名人士到校任教。据统计,先后聘用专业骨干兼职教师60多名,初步形成了以艺术院校音乐、美术、舞蹈中青年教师和在读艺术类研究生为主体,退休院校老师和文艺工作者为补充的专业师资团队。
此外,通过市民艺术学校专业考试,龙泉驿区组建了龙泉驿区合唱团、龙泉驿区民乐团、龙泉驿区少儿合唱团等群众艺术专业团体,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建设文化、享受文化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