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娜 杨 谦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这里没有寒暑假,学生组成也很特别,既有牙牙学语的孩童,又有年过耄耋的老人。这就是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创办7年来,这所年投入300万元的市民艺术学校各专业共免费培训市民达11万余人,并迅速发展乡镇(街道)分校39所,目前在校学员共8000多人。
学校坐落在龙泉驿区中心一个名为“市民文化乐苑”的花园里,青峰浴水,花木繁茂,步步是景。沿着石阶步入其中,豁然开朗:偌大的平台上,钢琴、古筝、竹笛等乐器应有尽有,市民们沉浸于声乐与舞蹈的魅力当中,其乐融融。不仅如此,明亮的窗户外云雾飘渺,恍若仙境,让人不由地感慨:好一派文化艺术的“洞中天堂”。
2007年7月,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正式成立。它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由龙泉驿区政府出资、财政全额拨款的第一所免费艺校,同时,它也是全国第一所让群众免费接受艺术培训的学校。
“学校成立的初衷是老师免费教、器乐免费用、学员免费学,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掌握一门自己喜爱的艺术,参与文化志愿者活动,将自己身上的文化种子送到更多的市民手中,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常态化,让市民每一天都能接受艺术的熏陶。”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校长解捷表示。
每年4月份和10月份,是学校的报名季。由于学员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统统不限,先来后到便成了唯一的入学条件,所以导致每次报名都可用“盛况”来形容,很多学员更是凌晨3点就开始排队报名。
来到大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张排得满满的课表,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段。“自开班教学以来,学校每年开放教学天数达到350天,平均日教学达到12小时。”解捷在一旁说道。
据解捷介绍,学校依据驻区人员结构及其需求,采用“三问于民”的方式订制菜单式服务。市民可依据自身需求,申请开设所需课程,申请学员达20名及以上,便由总校组织开班教学。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声乐、音乐剧、京剧唱腔、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竹笛、葫芦丝、古筝、琵琶、书法、美术、蜀绣、乐理、小主持、民族舞、芭蕾舞、拉丁舞、瑜伽、跆拳道等61 个门类224个培训班次,并按照每年2个学期(每期6个月),初级、高级、加强三阶段提升市民的综合艺术水平。
“这里什么乐器都有,毕业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习惯性地天天来这里练习,我感觉我已经离不开这所学校了。”从开班至今就一直学习声乐的姜萍大姐无比感慨,她坦言,自己从小就迷恋声乐,渴望得到专业性的训练,市民艺术学校的教学环境、艺术氛围和老师尽职尽责的态度都是吸引她的因素。
此外,在区级财政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建立了市民合唱团、市民民乐队、市民管乐队,成员均从总校、分校学员中选拔,各支队伍每周进行定期培训,开展排练,参与省市级大型活动。姜萍大姐现就是市民合唱团的一员。
“依托市民艺术学校的平台,龙泉驿区以来自基层村、社的农民学员为主体,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二胡、唢呐、古琴等各具特色的器乐队伍,实现了‘一镇一品’。全区一年一度的市民艺术节,更为这些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解捷介绍,这一模式为龙泉驿区群众文化队伍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0年,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被文化部授予“群星奖”。2012年,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等四位专家到龙泉驿区检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区市民艺术学校的办学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力荐在全国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于去年开始在社区建立基层辅导站,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校与校之间的网络式互通、站与站之间的交互式链接,将市民艺术学校特有教学大纲作为学校专业教材,通过建立数字文化馆,搭建交互式网络办学平台,建立城乡艺术课程共享工程,实现分校课程固态化流转,搭建艺术高校毕业生网络实践专区,带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进网络化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