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是晚清湖湘诗坛一位成就卓著的大家。他有《古徽堂诗集》等作品传世。现存的900多首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咏怀、山水、政治三大类。前两类诗大多作于他的早期,山水诗更占其诗歌总数的大半。
魏源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政治诗。这些诗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民的苦难,痛斥殖民主义的侵略,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或讽喻时政,或呼吁改革,一般都形象鲜明,气势磅礴,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现实批判精神。他作于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的《寰海》、《寰海后》两组诗(各10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艺术手段,把环绕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鸦片战争的一些重要历史镜头,全部摄取下来,并以鲜明的爱憎,集中地揭露了清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鞭笞了投降派的无耻嘴脸和卖国罪行,热情地歌颂了林则徐等爱国主义政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精神,发出了义薄云天的要求改革、拯救中华的呼声。下面录其二首:
城上战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宝气销兵器,此夕蛟宫万丈明。
——《寰海》之一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
——《寰海后》之一
前诗选取奕山到广州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前后清政府的投降卖国罪行作为抨击对象,层层深入而又形象地刻画了投降派反动、懦弱、昏聩的嘴脸。英国殖民主义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天兵天将,可是,被吓破胆的投降派只晓得赔款乞和,以老百姓的血汗银两去填塞侵略者的欲壑。
后诗描述了人民群众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对战争局势的密切关心和对侵略者再次挑起战争的高度警惕。他们不是像清皇朝统治者一样粉饰太平,把一纸条文当成“万年和约”,而是“儿谈海国婢谈兵”,抗击侵略者成了他们的中心话题。诗人满腔爱民忧民的情愫,透过“梦中”的“苍生泪”和“诗里”的“稗史情”倾泻无余,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