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邹城
12月22日,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内乐舞翩翩、琴瑟齐鸣,钟鼓馔玉尽显赤诚,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民间冬至祭祀亚圣孟子大典在这里举行,以纪念我国著名思想家、一代儒学宗师孟子逝世2303年。
“孟子于宋元丰七年五月追封邹国公,配享先圣位次兖国公下,政和五年开始祭祀,专制乐章加以赞颂。为深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祭祀亚圣孟子,邹城市从传统邹鲁礼乐出发,力求原味复制、完整再现2000多年前庙堂下、古韵中的祭孟仪式。”邹城市市委副书记赵勇表示。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恢复冬至祭孟
上午10点整,随着通赞一声“启扉……”孟庙棂星门缓缓开启,近200名嘉宾佩戴绶带、表情肃穆,缓步进入孟庙,冬至祭孟大典正式开始。伴随着传统礼乐,主祭、陪祭、乐生、舞生、礼生就位。青烟袅袅中,担任主祭官的孟子第七十五代嫡次孙、孟氏宗亲会会长孟祥居郑重地朗诵了祝文:惟公知徳知言,攘剔异端。浩然之气,氤氲霄汉;首倡仁政,岩岩泰山。七篇济世,百代垂宪……以颂扬亚圣孟子之功德,追思孟子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后人的崇敬怀念之情。
据本次祭孟大典的陪祭、祭文撰写者、邹城民间文化学者董伟介绍,冬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时令节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冬至节贺冬最
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隆师”指尊崇、重视、敬侍,事奉并光耀师长、师门之意。但由于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冬至这天寿终,邹城的乡亲非常悲痛,于是废除了庆贺冬至的仪式,素斋并隆重祭祀孟子,形成了邹城延续至今、独具特色的冬至废礼习俗。
“冬至祭孟由来已久,但自1948年孟子嫡系后裔孟繁骥离邹迁居台湾便自行终止。尽管多年来,海内外均有不同形式祭祀孟子的活动,但在冬至祭祀孟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尚属首次。”董伟说。
济宁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表示,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我们在这一天祭祀亚圣孟子,亦有尊古以传承之意。
邹鲁礼乐的原味复制与完整再现
作为专为祭祀孟子而恢复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祭孟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启户、排班、瘗毛血、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读祝、焚帛、彻馔、送神等仪式,用传统礼乐、四佾舞等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孟子思想中“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的思想,再现邹鲁礼乐的盛况。
据祭孟大典组织者、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米怀志介绍,本次冬至祭孟大典素材主要是当地文化学者对《三迁志》、《邹县志》、《孟府档案》和《四库全书》的潜心挖掘和研究。
本次冬至祭孟大典的音乐全部是现场演奏。乐是来源于古代的韶乐,由编钟、编磬、古筝、古琴等乐器演奏。“编钟遵照礼制,使用的是出土于邹城郭庄的编钟复制品,古琴由当地古琴专家戴子清制作并演奏,乐谱则由邹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李小雨研究挖掘。”米怀志告诉记者,本次冬至祭孟大典所有乐舞人员都来自邹城当地,这为今后民间祭祀孟子活动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多方参与、共祭孟子的开放平台
本次冬至祭孟不同于官方大规模的“公祭”,也有别于宗亲“关起门来”的“家祭”,而是一次民间的“共祭”。据了解,本次祭孟大典的参礼者既有孟氏宗亲,也有孟子学生徐辟的后裔;既有当地文化学者和传统礼乐爱好者,也有为邹县古城开展历史记忆研究的浙江大学团队;既有当地普通群众,也有外地游玩孟庙的游客;陪祭和羽祭人员也不再像家祭孟子那样,只由孟氏宗亲组成,而是包括了异姓学者和普通群众。
在举行祭祀仪式之前,所有参与祭祀的人员,需心怀虔诚、斋戒沐浴,遵照礼制素食忌酒。活动结束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人每人分得一块胙肉,以示敬意。
在本次冬至祭孟大典的排练过程中,78岁的孟祥居在每一次作揖、叩首时都一丝不苟。在他看来,发自内心的真诚是对祭祀先祖最基本的要求,“它体现在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之中。”
匡庄中学政治老师任善坤,常年在孟府习儒馆读经班义务讲学。在整个祭孟大典过程中,他跟随主祭作揖、叩首,毫不懈怠。“虽然我不是孟氏后裔,但也深受孟子思想滋养。血统是第二位的,精神才是第一位的。”
71岁的吕现全是邹城市一名退休医生,同时也是孟子思想的追随者。邹城市开办的每一次孟子公开课,他都会准时去听。“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能参加这样神圣的祭孟大典,我很激动。”
据介绍,邹城市将以这次民间祭祀为起点,在孟庙、孟府、孟林、孟母三迁祠等处,全面恢复冬至祭孟仪式,并逐步恢复春、秋丁日祭祀礼仪,实现祭孟仪式的常态化。
(孟 娟 胡 宾 陈 亭 胡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