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一宸
行走在浙江义乌的乡间,人们经常闻到一股甜蜜的味道,它浓郁、醇厚,给人以幸福感。这味道来自于义乌传统的制糖技艺,更为确切地说,它是红糖形成的味道。这味道让爱好甜食的小孩欣喜,也让老人感到舒适,如果要评选“鼻尖上的义乌”,制糖的味道定然会大受青睐。
400余年传承史
据当地《洋川贾氏燕里村谱》记载:“顺治年间,客游闽越,摹仿糖车之式,教人栽植甘蔗,制为红糖,邑民享其美,利至今,庙祀。”由此推断,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至少可上溯至清顺治年间,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其传承谱系完整,主要流传于义乌所辖的义亭、佛堂及其周边地区。
清乾隆年间,义乌人用牛力木车绞糖的方法制作红糖,而后加工成糖饼、芝麻糖、生姜糖等产品,红糖遂成为了义乌具有名片性质的地方特产。
上世纪中期义乌甘蔗种植面积和红糖产量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农业大镇义亭更是远近闻名的“红糖之乡”。早在1929年,义乌黄培记号生产的红糖便在西湖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而后义乌红糖也在各类农产品展览、评比中屡获佳绩。前不久,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既是对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的肯定,也是对其进行更好传承的鼓励。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有独特的流程与工序,它主要分为选料、榨汁、煎熬和风干4个工艺流程,包含20多道技术工序。义乌所处的地形、气候都利于糖类植物生长,这给制糖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制糖是一项“经验科学”,每道工序都需要制糖师傅凭实践经验,以察颜、观色、手感、味觉、舌试等方式进行掌握和控制,其微妙之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义乌红糖制作技艺使用独有的木糖车、饲糖斗、梅花灶等器具。其中“木糖车”是先人流传下来的重要器具,曾一度损毁,后恢复使用。这些器具都是古代原始制糖术的历史传承。
承载着牵挂、祝愿与感恩
如今的义乌是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小商品贸易名动华夏,而其最早的经营模式,便是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这被义乌人意象化为“鸡毛换糖”。这里的“糖”自然便是义乌特产的红糖了。
制糖时节,正值气温冷热交替时期,几个赤身男子手持工具反复劳作,年幼者受不了甜蜜的诱惑在作坊直直盯着翻滚的糖浆,老人们招呼亲朋好友前来“打糖”聚餐——热闹的氛围俨然如节日一般。逢年过节或看望孕妇、病人、老人,义乌人都习惯拎上几包红糖走亲访友,几代人的习惯积累让红糖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礼品。小小的红糖承载的是牵挂、祝愿与感恩。
除此之外,义乌当地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都与红糖有关,《乾隆皇帝吃红糖》等故事家喻户晓,义乌人愿意让喜爱的东西都与红糖发生联系,足可见其对红糖的认可。远在他乡的义乌人,也时常让红糖随身,以携带家乡的味道。
甜蜜的味道指引回家的路
随着社会的变迁,近些年来义乌的定位越来越偏向商业,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与此相对应的是义乌甘蔗种植面积的缩小与制糖人员的减少。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推进,也使红糖制作中的许多手工技艺环节都被机械化操作取代。外埠红糖和进口糖类增加,使义乌红糖的市场份额与消费需求逐渐减少。
制糖靠的是人,义乌传统红糖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靠师徒传承,但因红糖制作经济效益不高,学艺枯燥、艰苦,这些都导致年轻人流动到其他的行业、岗位。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面临着挑战。但挑战一直也是与机遇并存的。自2005年开始,由义乌市文广局、农业局、义亭镇政府组织成立义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对义乌红糖传统制作技艺等开展全面调查。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牵头下,义乌举办了每年一度的义乌红糖节,成立了红糖文化陈列室,制定制作技艺保护措施,并对制糖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与财政补助。这些举措对红糖制作技艺的保护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对于义乌这座商业城市,红糖或许只是其众多商品中不起眼的一种,但正如一个人的气质来自于阅历的沉积,一座城市的精神也来自于岁月的积淀。红糖对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作用与象征意义。它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有益元素,更为重要的,它代表着家、代表着根、代表着童年。无论义乌人走得多远,一闻到这种甜蜜的味道,就会知道回家的路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