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山东冬春文化惠民突出“接地气”
精心营造泰山脚下的文化风景
缩短“梨园舞台”与“三尺讲台”距离
群贤济弘绩 文化重人才
非遗展演展示让百姓欢喜过大年
山东25地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70幅家训书法作品亮相




 中国文化报 >  2014-12-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贤济弘绩 文化重人才

    本刊评论员

    1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兵圣孙武均诞生于此,巍巍泰山、滔滔黄河培育了山东人厚德载物的品性。实施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几年来,山东文化领域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山东文化精神正被逐渐涵养并实践。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其他一些地区相比,我们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尤为突出的是文化人才资源的短缺。

    人才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比较研究相关资料后可以发现,一些省份的文化实力之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的引领和推动。俗语云:“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山东唯有积极绘就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蓝图,方能使文化强省建设有新的突破。

    从现实情况来看,山东一些地方的文化人才使用仍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够用”“不适用”“用不好”三个方面。

    人才“不够用”问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文化界尤为突出。随着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界一些有志之士时常呼吁:警惕优秀文化人才的断代。我们看到,从非遗传承到舞台艺术创作,从文化产业到群文事业,越来越多的工作面出现了人才短缺、人手不够的现象。更为明显的表现,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想进来的多,懂行的少。”一位动漫公司的老总如是感慨。可以说,结构性短缺,高端人才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严重不足已成制约文化强省建设的瓶颈。

    人才“不适用”的情况让很多文化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唏嘘。这里的“不适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与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不相符。如目前的文化事业单位招聘体制,学历与专业是“硬杠杠”,在此之外,许多热爱文艺、有一定专长的人员得不到“面试”机会。同时,院校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技能与文化事业发展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才“用不好”是制约文化发展的另一大障碍。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有些精通理论与实践的人才来到文化部门的工作岗位,却缺乏充分施展才能的合适舞台和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解决上述问题,文化系统需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克服论资排辈、封闭循环,能上不能下的用人观念。同时,对于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的体制性障碍,也需要加以破除,营造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文化事业发展要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结合工作业绩、体现人才价值,激发文化人才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应着力在发现、培养、用好三个方面下功夫。

    发现人才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必须具备的眼光。民众讨论一个问题时经常说一句:“高手在民间”。对于文化工作尤其如此。在全省基层,有许多文化素养高或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倘若将其吸引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为当地文化发展出点子、找路子,对于文化行政部门的决策会大有裨益。

    培养人才是文化机构一直在做、也较容易出成果的地方。近些年,山东陆续举办了文化产业、群文事业、舞台艺术等培训班,在全省各个对口机构挑选储备人才加以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文化人才的再培育、再提升,是各部门需重视的一个方面。

    用好人才是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培养、发现、引进人才均是手段,唯有用好才是目的。文化人才用好了,给予他们广阔的舞台,使他们充分得到锻炼,自身素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为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唯有具备良好品德的文化人才,方能忠于事业,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恒久动力,胜任本职工作。多年来,文化人才队伍中的个别人也曾出现责任缺失、信念动摇的现象,面对多元价值诉求,如何把握好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是文化人才工作新的命题。

    各级文化部门只有做到为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成绩优秀的人搭舞台,给群众认可的人铺道路,才会使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全省的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才会清水常涌、奔流不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