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未看演出先鼓掌,甚至对着空旷的舞台叫好、欢呼。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常进剧场看演出的朋友,特别是在遇到录播场的时候,对于此种“积习”就见怪不怪了。不少现场观众只得在不照办不开演的“请求”中相视轻哂,充当一次次“鼓掌演员”。
让舞台演出在电视上完美呈现,这并没有错,巧妙地剪片、后期加工后,早产的掌声、叫好声自然会被调整顺序,化身为某些场景后的观众反应。这样的观众调动方式固然保障了所谓的呈现效果,但对“本真”的伤害显而易见。
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录拍的过程(长长的摄影摇臂、扛着摄像机穿梭的身影)本已对正常观演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却还被要求一边鼓掌,一边用眼睛紧盯台上指挥者晃动的手指,并且“自然”地转动脑袋。宽容的观众自然明白其用意,但主办方是否真正顾及了“上帝”的感受?从电视机前广大观众的角度来看,抱着真诚的心去欣赏,却遭遇了掌声的“货不对板”,难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既然弊端种种,为何有人乐此不疲呢?一方面在于惯性使然,为了所谓的气氛和宣传效果,一些人多年来已把不当方式常态化;另一方面便是对演出本身底气不足,生怕还没拍出好的镜头,观众就陆续离场,同时又急于借掌声来肯定自己。
掌声是最简单而又最具震撼力的肢体语言,是传递“肯定、鼓励”与“成功、荣耀”的情感方式,自然容不得横加干涉和张冠李戴。即便现场演出过程中博得的掌声与提前准备的掌声热烈度一致,也不能因为结果的差不离倒推出过程的合理与正确。希望追求效果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节目本身,对掌声少一些操弄,让台上台下、荧屏内外真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