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快生活与慢生活,都看桐庐
楹联里的“成都味道”
图片新闻
这是一只会飞的鱼(外七首)
邓园往事




 中国文化报 >  2015-01-0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楹联里的“成都味道”

    李贵平

    以前读重师中文系,第一次上古典文学时,讲课的老师很会吊胃口,他讲清朝时四川德阳出了个大文豪李调元,但他喋喋不休说了半天,始终没讲李到底如何厉害。大伙恹恹欲睡,老师忽然提速加油,满教室走来走去,大讲李的两副对联,当场让死鱼眼睛们活泛起来。老师说,李调元幼时极聪颖,为试其才,他父亲出一上联让儿子对:“曹子建七步成诗。”李调元一时想不到好的下联,如实禀告:“李调元一时无对。”李父大喜:我儿给力,此乃不对之对也。有一次,李调元去湖南当主考官,当地学究对这位外来户不以为然,敬酒之余出一上联:“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大师由何而来?”李调元想,你几爷子想给我来个下马威,那不得行。他略一思索,出口成句:“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老子从天而降。”那以后,我才知道楹联这么有趣,这么好玩。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如果不知道楹联,又是多么枯燥乏味。

    说到楹联,当然不得不提到成都。很多人说,成都很安逸,美食、美景、美女,无论官方民间,还有山重水复让人会心一笑的精彩楹联。这些年,我跑过国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城市,也观阅过不少名山大川的楹联,斗胆认为,即便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要找出一个像成都这样楹联众多、名联众多的城市,真不是件容易事。而外地游客若想在一两周内“走遍成都”,阅完遍布风景名胜、山门庙宇、名人故里、历史遗迹甚至是里闾街巷、民居铺面悬挂的楹联,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学者考证,成都有“楹联故乡”之称。史载,最早的春联出自后蜀皇帝孟昶之手:公元九六五年春节前夕,孟昶令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他一一看过后均不满意,亲自提笔写就“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应该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一副春联。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在《楹联续话》中说:“四川成都城外有丞相祠堂,楹联林立。”“长联圣手”钟耘舫在其《振振堂联稿》中感叹:“祠中名作空前绝后。”说的是,成都武侯祠楹联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长期以来流传很广。

    成都人对楹联如此情有独钟,大概因为,成都所有的历史风流、文化蕴藉甚至是市井生活的情致意味,几乎都能浓缩在楹(对)联这一上下相对、长短相同的古老形式里。读懂成都的楹联,就是读懂成都。除了大名鼎鼎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青城山、宝光寺等处名联,你会发现,成都的市井楹联格外有趣,其中蕴含的民间智慧让人口碑相传。这些市井楹联都多多少少带有玩的意味,却又玩得精彩、玩得有趣,像是成都人每天的生活一般。拿饭店来说,同样是吃饭的地方,小店门口可以是“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直觉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的对联,调皮活泼。大酒楼则可以是“楼可集群英,枕上黄粱容客睡;桥能通万里,江中白波为谁忙”,内藏二典故,文辞典雅。再比方,同样是茶舍,蓉城对联可以洒脱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壶酒来”,也可以意蕴悠长,像鹤鸣茶社“观今宜鉴古,忆江山变易,辛亥三秋巳丑冬;品茗可清心,翰草木繁荣,菊梨百态棠微色”一般,无不活色生香。

    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处处氤氲着文化传统和闲适风趣的诗意城市,无论在名刹景区,还是在老街古巷,你都可以从脍炙人口的楹联中触摸到这种诗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