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丛丛
在淄博市淄川区泰山瓷业陶瓷陈列馆里,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色泽温润、质感精美的“孔子行教像”是国外一个教育机构不远万里专门到淄博定制;镂空雕琢、纹路朴拙的陶工艺品“唐朝服饰”是阿根廷陶艺家历时数月呕心制作;一件口小如豆的陶罐,需经过人工拉坯、反复研磨才能成型;而摆在最醒目位置的,是件鲁青瓷瓶,据介绍,要烧制出外表莹润剔透、翠色循序渐变的效果,必须经过复杂的窑变过程,成功率仅为百里挑一。
张广文是“泰山瓷业”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说起淄博陶瓷的发展历史,他由衷自豪:“3000多年前,齐国就设有‘陶正’管理制陶业;南北朝时期,淄博就成为我国北方最早的青瓷产地;到了宋代,因‘居人相袭善为陶’,淄博有了‘瓷城’‘瓷都’的称号,像‘雨点釉’‘茶叶末釉’等相继问世。”
据张广文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起,山东省考古专家在淄川、博山一带调查并挖掘了十几处古代窑址,像位于淄川的寨里窑址、磁村窑址、北沈窑址、西坡地窑址,位于博山的大街窑址、八陡窑址等。“近半个世纪的考证、挖掘,表明淄博制瓷业从南北朝以来就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张广文说。
在中国陶瓷界,如果说有一种陶瓷天生高贵,那非青瓷莫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两句诗说的便是青瓷的青碧、雅致。因为窑变无双,每件青瓷都极具个性,其颜色、内涵、意境唯有端详细品才能深解其味。“为了创新与突破,在历史上青瓷烧成技艺的基础上,1972年,原山东淄博瓷厂又参照日本和韩国青瓷,重新研制了鲁青瓷。”张广文说,自鲁青瓷问世后,曾多次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
“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仙人捧玉卮……”1973年,诗人赵朴初首见鲁青瓷,便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特点:既兼具历史上青瓷的厚重浑朴,又有别具一格的光洁灵润。而据张广文介绍,鲁青瓷烧制所使用的是高温窑变釉,由于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釉色随着窑内温度的变化在还原气氛的作用下,幻化出青翠欲滴的色彩。每窑产品在窑中的不同位置、接受窑温的时间先后都会影响产品的最终成色,从而决定了鲁青瓷的稀有和珍贵。所谓陶瓷烧制的核心技艺,便是这种很难说出原因亦难以重复结果的窑变气氛。
张广文坦言,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尽管有良好的历史流脉和创新突破,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也与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一段时间内曾面临生产工艺失传、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破产、技艺后继乏人等问题。“以鲁青瓷为例,在烧成的过程中,配方已经不是秘密,而那些真正掌握烧成技艺的老师傅才是保护对象。”张广文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的挖掘与保护,淄博陶瓷烧制技艺被日益重视,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该项目共有鲁青瓷、茶叶末釉、雨点釉3个保护品种。
“非遗要实现活态传承,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保护历史上的传统技艺,同时,也要发现新材质、拓展新瓷种。”张广文介绍,目前该单位已研制开发了高石英瓷、高长石瓷、合成骨瓷、水晶骨瓷、水晶玉瓷等新瓷种,可依托现代机械,实现批量生产。另外,还通过建立历史名釉名瓷名窑实验室和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开展“淄博陶瓷一日游”、举办国际“木火节”等非遗保护工作,传递非遗项目的本真性,引领普通观众的参与性,促进陶瓷技艺及陶瓷文化的国际、国内交流。
而对于批量生产可能带来的产品个性化缺失,张广文坦言,新的陶瓷产品从材质、造型画面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传播方式都进行了创新思考,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仍具备淄博陶瓷独一无二的个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