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松
近日,大型人文艺术电视专题片《中国画坛齐鲁风》拍摄方案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美术界、影视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用纪录片语言全面反映山东美术发展历程、如何拍出既有深度又能被群众接受的纪录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用文化诠释“齐鲁风”
“齐鲁风”的“风”字如何在纪录片中体现?著名画家刘万鸣抛出问题,他随即自答:“在我看来,‘风’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脊梁,齐鲁风就是整个山东美术的脊梁,整个纪录片必须要拍出齐鲁特色。”
在山东籍画家苗再新看来,改革开放之后,每个地方都不再那么封闭,尤其近几年,山东画坛充斥着各种画法、流派,如何拍出特色值得研究。
“山东四季分明,东面大海中间黄河,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丰厚的儒释道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齐鲁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道:“山东美术就此浸润着浓厚的齐鲁文化味儿,要拍齐鲁风就不得不谈绵延齐鲁大地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泰山、孔庙还有济宁汉画石像里的百姓生活场景都带有浓厚的山东特色,地主老财家的中堂对联也是潜在的文脉传承。”在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看来,如果把这些饱蘸文化气息的场景纳入纪录片镜头,中国画坛的齐鲁风就会很鲜活。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李荣海表示,要拍出山东特色,就要抓住山东画家最典型的特质。“像李苦禅老先生的奋斗精神就很具有代表性,也有很强的山东特质。”
“利用传媒综合纪录山东美术发展历程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很有难度。”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主任马新林看来,“风”不是派,要拍齐鲁风就要拍出山东人的儒雅之风、斯文之风。
不能缺了“人文情怀”
“近两年,纪录片有偏‘火’的迹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其中的美食多么的好,主要是其中对逝去生活的怀念打动了人心。”在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导演吴琦看来,要拍好《中国画坛齐鲁风》就要找准中国画对当代的普世价值,而这种触及到生活方式和地域文明的价值恰恰是当地的人们在某一层面达成的共识。“纪录片的使命就是更视觉化的表达出这种价值和精神,并把它普及到普通公众的认知当中。”
“文脉相承,画以载道。”马新林认为,要表现山东美术历程就要把古今穿插起来,通过视听手段来进行时空转换,“但不论怎么转变,纪录片的人文情怀不能变,对山东画家和普通百姓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不能变。”
吴琦表示赞同:“人永远是电视片的主题,人文情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历史和环境在变,中国画的技法和流派在发展,人物的命运也在转折,但留存于山东画家血液里的风骨不会变。”在制片人于恺看来,要在变与不变中体现山东美术的人文情怀。
虽然被“吃货”们吐槽“跑题了,和美食关联太少”,但《舌尖》的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无论有什么样的争议,我们知道《舌尖2》更接近我们的理想,“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讲好纪录片背后的故事
现在,很多纪录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被拍成了宏大叙事的宣传片和说教片,“纪录片要少一些制作性的东西,多一些笔墨性、抒写性的东西。”在山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王英看来,要讲好故事,“用画匠背后的故事来打动观众。”
“纪录片拍出来得有意思,要好看,就要找准点,找山东有代表性的画家,讲发生在画家身上有吸引力的故事。”画家李乃宙表示,要用小故事来表现大主题。
凭借纪录片《伟大的美国牛仔》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纪录片导演就特别擅长讲故事,在她看来:“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应多多学习怎样去讲好一个故事,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更丰富、更有魅力。”
“虽然有了《舌尖》,纪录片仍然摆脱不了被定位为‘小众’艺术的态势,以往美术类专题片的核心观众就是从事美术事业的我们自己。”《美术观察》杂志执行主编李一想得更多的是,《中国画坛齐鲁风》如何突破小众樊篱,让更多的人能够看懂美术纪录片。“要尽量普及和扩大山东美术的影响力。”
“没有故事,纪录片肯定会变成宣传或单一的记录,失去戏剧张力。”在王英看来,要把握好现代科技手法与传统文化表现的结合点,讲简洁有力且具有代表性的好故事,要让普通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